第三节 跨越光速(第2/4页)

作品:《英仙战记

波动,或是一旦引发了,船要怎么离开它。

直到二十四世纪,随之量子理论进一步完善、暗物质和暗能量研究的突破、反物质粒子大规模生产的实现、核聚变反应堆技术的成熟、超导技术大规模应用、阿库别瑞引擎技术的研发……这无数尖端科学与技术的成功,使困扰着阿库别瑞引擎的一系列问题,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从理论上和技术应用被逐个击破。

阿库别瑞引擎从理论走上了图纸、飞进了太空。

二十四世纪初,由于人类对太阳系空间的开发已经形成极大的规模,加上航天技术与超导材料的广泛运用,科学家成功地在太阳系木星附近的太空中搭建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太空粒子对撞机。进行了一次划时代的反物质湮灭实验——“木星之光”实验。

对撞机成功地一次性制造出质量达一克的反氢。在被冷却后这一克反氢在电磁加速系统中被加速到高亚光速,最后被射出。同时另一套电磁加速系统把一克氢也以相同的高亚光速射出。

正反两种氢射流最后交叉相遇,产生惊人的湮灭。

按照之前的理论计算,正反两种物质湮灭将会把质量百分百地转换为能量,届时湮灭产生的能量将等同于两万吨的***炸药同时爆炸释放的能量。

但正反氢在太空中产生的湮灭,却没有出现预计中百分百释放能量和大规模的发光与辐射,相反湮灭过程中的发光与辐射很小。

而且出现了一个人类科学史上最为轰动性的现象:绝大部分湮灭产生的光线与辐射都以比光速更高的速度沿着氢和反氢射流的前进的方向逃逸——光和辐射自身实现了超光速!

对意外的发现兴奋不已的科学家们很快又有了更意外的发现,正反氢湮灭的所在空间引力和磁场出现了短暂的变化,甚至同时通过湮灭所在局域的外来光线在也在两束射流的前进方向上产生扭曲——表明空间也发生了波动、扭曲。

“木星之光”实验结果的“意外”非常多,并不止于空间扭曲。对湮灭后所在空间的物质、暗物质与能量、暗能量研究,还帮助人们进一步理清了暗物质、暗能量与物质、反物质之间的关系,进而使宇宙大爆炸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更加充实了人类的宇宙观,最终有力地催生了“超光速”的实现。

宇宙中并不存在绝对的“真空”,这种观点在当时已经被普遍接受。主流科学观点均认同宇宙中充满了暗物质和暗能量,人类和所有可见、可直接探测的物质都是存在于不可见、无法直接探测到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当中。

物质与反物质湮灭时并没有百分百转化为可直接探测的能量,无论是核裂变、核聚变,还是正反物质湮灭,其过程更多的是将物质、反物质转化为不可直接探测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宇宙中暗物质和暗能量占了大部分。

不过仍有科学家并不认同这种观点——虽然“木星之光”实验以来许多实验都证实了其“正确性”。

空间之所以产生波动、扭曲正是因为物质与反物质在湮灭当中急剧转化为暗物质和暗能量,使湮灭所在区域的暗物质和暗能量迅速增加,从而导致空间波动、扭曲。打个并不准确但却形象的比方,就像往一片平静的水面滴入一滴水滴能激起水面波动、扭曲。

空间的波动、扭曲原因使许多科学家相信正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构成了空间,而这个空间完全可以依靠像“木星之光”实验那样的手段来进行“压缩”。

“木星之光”实验的意外发现使阿库别瑞引擎设想中的“曲速泡”成为现实。既然任何有质量的物体都无法让自身的速度超过了光速,那么人类可以通过压缩空间——也就是“曲速泡”的形式来减少跨星际航行的时间,而压缩空间其实就是挤压宇宙中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于是科学家终于发明了“阿库别瑞牵引”形式——由一台反物质喷射引擎产生湮灭来对空间进行“定向爆破”,压缩飞行器前方的空间,产生“曲速泡”,带动飞船超越光速。随着湮灭的规模不同,产生的曲速泡波动速度也不同,因而飞船超越光速的倍数也就不同。

“全部准备就绪!”大副迪特里希中尉报告。

“好,打开舰首装甲防护罩!”冯·姜子钺大声命令。

领航官阿扎伊少尉迅速输入指令。巡洋舰扁平的舰首中间的装甲板沉稳地向后缩进舰体,露出了阿库别瑞引擎的两个并排喷射口。

“最后一分钟准备。”冯·姜子钺盯着控制台上的数字时钟大叫。

飞船不必要的电力被切断,连舰内的维生系统的空气循环也停止了,所有武器和预警系统也都停止工作。舰内陷入与太空一样的黑暗,只有舰桥里舰长、大副、领航员和损管四个控制台上亮着各种显示图像和指示按钮,同时一幅巨大的三维立体成像被投射到舰桥的空间里。

这幅立体成像以图表、函数、数字、模拟图像的方式显示核聚变反应堆、阿库别瑞引擎、飞行姿态、空间变化、光速倍率、节点坐标等等一系列的数据。

立体成像最下方八条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