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市场(第1/1页)
作品:《生于1984》后世,互联网公司入场文娱产业,带来了一种叫大数据的东西,然后电影立项的时候,会有大数据分析。
比方说ip热度,明星流量,潜在的观众群等等吧,由此诞生了一系列名词,粉丝经济、流量明星…
只有把这些东西全部计算完成了,确定了基本的盈利可能性,影视公司才会同意投资。
按照这个逻辑打造的《小时代》系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都是盈利的。
当然,这些项目碰到一种叫做‘名导加持’的东西就要全部废弃。
毕竟,导演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有了名导加持,电影即使再怎么烂,应该也不至于巨亏吧。
可惜,电影这种东西是需要妥协的,没有了枷锁,那些大导演在执导电影的时候,就会很大胆。
然后就整了《摆渡人》、《黄金时代》之类的巨亏的电影出来。
究竟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思维对于电影这种感性的东西来说合适不合适呢?
这个命题太过宏大,有空我们会探讨的。
现在是2009年,bat三巨头还没有大举入场的意思,互联网思维也还没有推行到电影市场。
许辉不一样,他有这种思维!
拍《绣春刀》,拍《那些年》,看似他一意孤行,毫无章法,其实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本身是个流量担当,粉丝数量众多,这一点保证了电影不会亏本;
其次,这两部电影口碑都很不错,票房也还可以;
最后,制造话题。
这两部电影分明属于不同类型,而且许辉担当的角色也不一样,《绣春刀》里,许辉扮演的是配角,《那些年》他则是第一男主。
但是宣传手法出奇的相似。
制造绯闻,线上线下紧密宣传,疯狂的路演,各种跑综艺。
还有一点,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题材真的很好!
……
“我不知道您有没有看过详细的调查报告,现如今我们的观影普遍年龄在降低,平均年龄不到二十二岁,这就说明了观众年轻化!而《那些年》就是瞄准这群人打造的电影!”
看着谢孟尧,许辉笑了笑,接着说道:“其实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苍白的可怜,高中约等于高考危机,大学约等于工作焦虑。正因为青春就这样荒废了,所以才会去消费青春,而电影里被艺术化、放大化的“伤痛”更像是补充了人们对青春的想象,让他们说起青春不会感到词穷——简单的心理补偿机制。按照这个模式打造出来的电影票房不会差,前提是电影不能太烂,青春片绝对是个宝藏!”
谢孟尧有点叹为观止。
他还真没想过许辉居然有这样的见识。
难怪去年在接受采访他就敢说《那些年》的票房肯定很高。
“…所以你才说《那些年》的票房附和你的预计!那您说句实话,关于这部电影的票(本章未完,请翻页)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