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经典战法(第1/3页)
作品:《时空过客4251》虽然没有秦岭地势,但陕北的大多地方都是黄土山地,尤其从关中一路向北,两片山脉夹着中间以北洛河为核心的那么一条通道,自然是最适合打伏击战的了。
自古以来,这一带就有不少土匪出没,历朝官府数百年里都无法将其剿灭,其中一个主要因素,就是他们可以凭借山地和官军纠缠,对于红军而言也是如此。
如今红军的实控地盘便是放开了沿途的洛川、鄜(fu)县、甘泉等县城,专心深耕山区,这都是那些军阀将领所无法想象的操作。
而且刘之丹部已在陕北活动了数年,很早在各地都发展了大量基层组织,一旦开战,东北军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监视之下。
反观东北军这边自然就差得远了,他们根本不知道陕北红军的行动,甚至连对方现有的兵力和装备是个什么情况都无从得知。
所以早在开战之前,结果就已经基本定下了。
这是本时空东北军与红军的首次交战,为了保险起见,张汉卿一共派出了两路大军。
中路三个师由第67军军长王以哲指挥,从关中出发,西路的五个师则是51军军长于学忠任司令,沿陕甘边界进犯。
败退热河后的东北军如今兵力尚有二十余万,现已改编为了五个军和两个独立师。
同时将旅番号改为师番号,但编制人数基本不变,仍为六千人,当然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多,约莫在五千左右,如此算来,参加此次进剿的东北军总数,至少有三万余人。
七月初,中路军抢先动身,立功心切的王以哲率领主力一路高歌猛进,连续占领洛川、甘泉等地,只遭遇了少量游击队的象征性阻挠。
首发网址m.vip
见到抵抗轻微,自己轻而易举就占领两百多公里的红军地盘,王以哲随即认为陕北红军没有什么战斗力,大喜过望。
可实际上,这却是一个相当经典的诱敌深入之策,东北军将领大部分都是传统军校出身,具有一定的战术素养,行军途中肯定会预防红军伏击。
但是论起伏击战,红军才是行家,像是以延州为中心的核心地带,本就属于极适合埋伏的地域,东北军自然会相当小心警惕。
但是再往南去到了甘泉和鄜县一带,按照刘之丹的预计,敌人并不知道红军在此的深耕细作,反而认为只要占领了县城,此地便是后方,所以大概率会变得松懈,不会对红军有什么提防。
同时,通过放弃这段河谷地区,让东北军分散在这条漫长的补给线上,便使得对方上万的兵力根本无法集中,由此创造出歼其一部的条件。
于是就在东北军一路北上的同时,红二十六军主力尽出,沿着山路连续数天急行军,全部抵达了甘泉和延州之间的劳山山区,静待战机。
这时坐镇长安的张汉卿已经察觉到不对劲了,连番提醒王以哲要放慢速度,让其等西路部队主力上来以后,再考虑攻占陕北重镇延州。
这样东北军不仅兵力雄厚,而且各部相邻极近,完全不用担心红军的伏击。
但王以哲眼见延州唾手可得,战争马上就能结束,自己还能占得全功,哪能忍住原地不动,于是他命令先头部队继续前进,尽快占领延州,好抢个头功。
所以没等后续部队上来,67军一个师就开始火速北上,到了7月15日,先头的110师已经抵近延州,顺道还在此碰上了从榆林赶来的井岳秀部。
夹击之下,留守的红军部队没有做过多抵抗,直接退出县城,接着向东转移到了延长一带,那里以延长油田为核心的地区,是目前陕北的工业重地。
若是这时110师不顾一切地离开延州往东进军,说不得还能给红军带来点麻烦。
但是留守部队的装备让师长何立中产生了误判,认为这就是一支赤匪主力,并立即向上汇报,自己已经将这股匪徒尽数击溃,随即便留在延州不再动弹。
仗到了这里,在东北军众将们看来,已经差不多可以结束了。
剩下的工作不过是以县城为中心,不断清缴周边的匪患,然后就能把控住陕北的数百里河山,这是他们在东北时惯用的套路,简直熟的不能再熟。
但这时志得意满的王以哲却遇到了麻烦,陕北一带向来贫穷荒凉人丁稀少,而且先前灾情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散去,结果就是东北军在当地难以收到粮食。
开战后半个月,别说远在延州的110师了,就是后方的军部,出征时携带的粮食都快差不多吃光,前方自然是更惨。
到了7月20号之后,各处的东北军在当地已经根本征不到粮食了,尤其在延州的110师,周围的农村地区还在‘大闹匪患’,失去后勤补给的他们则是战斗力锐减,完全无力清缴。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王以哲只得命令部队暂时停止前进,同时让110师一个营回头,到甘泉县城接送后方运来的粮食。
眼下中路军的布置,是个颇有些突兀的杠铃形,北边的延州和南边的洛川都布置了重兵,可中间的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