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四章 郑和回归(第1/8页)

作品:《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从统计七军编制,人员,到如今,方世玉手中的数据,中央军一百个卫的满编制,四十六万人。

地方军总计七十三个卫,三十四万人!

边防军,八万人!

对内武装部队,暂且不算。

水师海军,因为蓝玉未归,难以统计。

而公共安全刑捕房,则是有在编捕快,四十一万余人。

就单论中央军,地方军,边防军,公共安全刑捕房,大明养了能上战场的人就高达近一百三十万人。

若是算上海军,只怕这个数字要超过一百四十万。

如此庞大的规模,对于朝廷而言,确实是一种无形的超级压力。

方世玉选择裁军,按照他的规划,中央军改为七十五个卫的编制,满编三十五万兵丁!

地方军卫裁撤为所,将人数降到二十一万编制。

公共安全刑捕房,倒是可以增添一些名额,以补充人手问题,毕竟按照大明的军饷,一个中央兵能养活四个地方兵,能养活十二个捕快。

从洪武二十二年改制开始,中央军的战斗力,一直保持着最高水平,靠的就是无数的钱粮砸进去。

第一个五年计划,包括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扩大泰安府经济体系,以泰安府为中心,全境内,修建四条主干道,及大大小小千余条分路。

其中,以泰安府连接广州卫,视为京广官道。以泰安府连接建州卫,视为京辽官道。以泰安府连接张掖,视为京甘官道。

以京师连接汉中,视为京蜀官道。

在这四条主干道上,分散出来密密麻麻的官道,进行沟通沿路的州府郡县。非战时,官道全年全年开放。

允准商户,百姓通行无阻。

对于官道修通,允准百姓商户通行,方世玉第一时间想到的收取过路费,然后转念就被首辅杨寓捏断了这个想法。

按照杨寓和景清的说辞,收取过路费,过于苛责,朝廷的商税已经极高,每年投入五千万贯宝钞,维护官道通行,所获得的商贸税收,都是海量的。

当然,这并不能打消方世玉的积极性,毕竟社会主义的官道,也是要收费的。但解缙说的话,却是让方世玉真正打断了这个想法。

解缙说:“如何能保证商贾从哪里上,从哪里下,若是他在半路找了个地方就下了,非但不会维护官道,反而会肆意破坏。”

“将会对官道的维护,造成极大困扰。”

自此,方世玉允准了杨寓对自己的反驳,诚如解缙所言,大明没能力去将官道修在天上,让他们不走指定路口,无法离开官道。

按照计划,官道都是尽可能绕开山路,已达到收益最大化。

这也是为什么京蜀官道,只修到汉中的原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明还真没有能力去在蜀地修八丈宽的主干道。

哪怕有这个能力,也是无用,耗资甚巨,收益不佳,自从汉中从巴蜀分割,不归巴蜀管辖后,巴蜀?这个地方已经没能力造反了。

有汉中的巴蜀,才是易守难攻的天府之国,没有汉中的巴蜀,就是一个死胡同,朝廷大军来去自如,扼守汉中,纵蜀地有百万大军,也难出川蜀。

汉中对于蜀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条主干道由朝廷出资修建,其余分路,由地方官员用县里截留的财政进行修建。从而达到多面施工的效果。

虽然会出现自己修自己的,但大家都为了能获得政绩,既能升官,又能赚钱,毕竟他们的俸禄,都是跟着政绩走的,

而五年计划,每年完成一部分,就可以获得高俸禄,最终完成还能获得五年计划辛劳奖的津贴,一年俸禄。

当然,五年计划除了修路之外,兵部,户部,刑部,各有任务。

内阁总领国政,兵部被阉割一番后,被方世玉夺走了调兵权,彻头彻尾成为一个战时只管后勤的部门。

至于闲着的时候,他们主要负责七军都督府的人员编制数额,以及彻查人数是否存在吃空饷的问题。

对于这一手,方世玉还是很有存在感的,兵部从此以后,没有调兵权,他们就失去了夺取兵权的能力。

文官没有夺取兵权的能力,只能一心扑在内政上,积累政绩,荣归故里,封个非世袭伯爵就是文官的最高荣耀了。

当然,太师,太傅,太尉,三公名誉也不低。

而兵部虽然没有了调兵权,但兵部还是骑在七军都督府的头上,只要我查到你吃空饷,那就可以拿你下狱,如果最后查证属实你是吃了空饷。

那不好意思,你等死吧!

兵部成了稽查兵员是否足额,及战时后勤的功能,看似将兵部的权力阉割,但方世玉却给了更大的权力。

只不过这个权力,在兵部和七军都督府来看,是非常大的,而站在皇帝的角度,调兵权和稽查权,完全是两个概念,以前的兵部,有调兵的能力,没有统兵的能力。

但他们可以抓住兵权,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