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两百九十三章 窑变釉太白坛 (第一更)(第1/2页)
作品:《我为国家修文物》一群人围着两张茶几坐成了一圈,热热闹闹的聊了一会儿,拍卖台上忽然走上来一个身穿西服,脚踩黑皮鞋的中年人,他拿着话筒“喂喂”了两声,原本还有些喧闹的拍卖会场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前方的舞台。
“嚯,我还以为是谁呢,原来又是唐懿友!”
“这是苏世邦拍卖公司的御用拍卖师了,每次大型拍卖会的首场拍卖,可都是唐懿友主持的。”
“老唐这个人,还是有点本事的。”
“废话,没本事的话,能将一件底价只有2000元的金怀表,给拍卖到75000元的高价?老唐是拍卖行的宝贝,是收藏家的‘杀手’啊!”
“……”
没错,这位穿着一身西服的中年人,就是号称“国内第一拍卖师”的唐懿友,上次的香江春季拍卖会上,也是由他来主持首场拍卖的。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上午好!我是唐懿友,相信不少朋友都已经对我很熟了,我就不浪费大家的时间介绍自己了。”
唐懿友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扫了全场一眼,继续说道,“今天,是香江秋季拍卖会正式开场的日子,希望大家能旗开得胜,收获自己心仪的藏品。下面,将让我们来看一下,本场拍卖的第一件拍品!”
说着,他身子一侧,伸出右手做了一个“请”的姿势。
紧接着,众人就看到,两位身着淡蓝色旗袍的年轻姑娘,从舞台的侧面推上来一位小推车,小推车上面蒙着一块大红色的绸布。
等到推车推到舞台c位之后,一位旗袍姑娘伸手捏住红色绸布的一角,轻轻将它扯了下来,一件颜色艳丽多彩的古陶瓷器顿时就呈现在了众人的眼前。
与其同时,身后的大屏幕上,也呈现出了这件拍品的全貌。
“大家请看!”
就在众人屏住呼吸,盯着这件古陶瓷仔细看的时候,唐懿友开始站在一旁介绍了起来,“本场拍卖的第一件拍卖品,是来自清朝乾隆年间的窑变釉太白坛。”
“精通华夏古陶瓷历史的藏家应该都知道,窑变釉是景市御窑督陶官唐英在雍正七年(1729年)三月,经过多番努力,最终才人工烧造出了精美的窑变釉色,但尽管如此,要烧造出一件发色完美的窑变釉器物仍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即便是在乾隆时期,发色完美的窑变釉瓷器的烧造不仅存在一定的难度,甚至一经烧出,竟还会被视为祥瑞之兆。由此可见,在当时,人工烧造窑变釉器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
顿了顿,唐懿友继续缓缓地说道,“而这一件清乾隆年间的窑变釉太白坛,通体施窑变釉,釉面红、蓝、白三色相浸相润,交融于身,灿若云霞,美轮美奂。而且它体量硕大,有33厘米高,品质也是绝佳,可以说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古陶瓷精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底下的收藏家们或是认真倾听唐懿友的知识普及,或是仔细盯着大屏幕上的这件窑变釉太白坛,似乎想要看出点什么来,又或者与身边的友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整个会场呈现出一种爆发前的宁静。
向南本就只是打算来拍卖会上看一看,因此心态上比那些收藏家们要轻松得多了,此刻一边听着唐懿友的介绍,一边仔细打量着大屏幕上的这件窑变釉瓷器。
所谓的窑变釉,指的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在俗语当中有“窑变无双”的说法,指的就是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在五彩缤纷的颜色釉中,窑变釉瓷器显得十分独特和奇妙,近些年来,随着单色釉瓷器逐渐被藏家所看重,窑变釉这种独特的单色釉瓷也具有极大的收藏投资价值,在艺术品市场上的价格也是逐渐上涨。
“老何,你不是一直对窑变釉很感兴趣吗?”
舞台之上,唐懿友正在介绍这件窑变釉太白坛,底下的鲁文华却是笑呵呵地看了看坐在身边的何绍骅,问道,“这件窑变釉太白坛看起来很不错啊,你要不要出手把它给拿下来?”
“这件太白坛的釉色太艳了,看着就好像小孩子拿着油彩涂鸦似的,我不是很喜欢这种调调。”
何绍骅眼睛盯着大屏幕上显现出来的窑变釉太白坛的画面,微微摇了摇头说道,“我如果要选择,也会选择稍微低调一点的釉色瓷,这个太张扬了。”
鲁文华笑了起来,说道:“呵呵,还真是没想到啊,你居然还嫌弃一件古陶瓷太高调?”
何绍骅笑了笑,没理会鲁文华的调侃,他反而转过头来看了一眼向南,笑着问道:“向专家,这开场第一件拍品,你觉得大概什么价位能拿得下来?”
“这我哪能猜得到?”向南摇了摇头,往舞台那边稍稍示意一下,笑道,“这起拍价都还没出来呢。”
就在几个人低声交谈的当口,舞台之上,唐懿友忽然大声说道:
“这一件历朝御窑窑变作品中都十分罕见的窑变釉太白坛,它到底价值几何呢?我相信,今天在场的这么多位爱好古陶瓷收藏的藏家,一定会给我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