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千车连万户,一线贯九州(两章合一)(第1/3页)
作品:《我全家都是穿来的》眼下,县衙斜对面,有个像广场似的大空地。
那地面都是宋福生命人用火山石铺路的,特别规整。
空地处立一长杆,杆上飘扬一幅红色大旗。
旗绣大字:会宁县衙。
每日,这四个大字,迎风飘展。
其实,宋福生还想要这一路,路边都飘扬七彩小旗来着。
最好早上,在官吏们上班时,再让衙役们踢正步来个升旗仪式,务必要培养出官员们为民做主的使命感。
百姓们也围观,共同仰望升旗,有和县衙一心的郑重感。
慢慢的,最好这就成为会宁精神文明方面的特色。
咱不能只抓经济,不抓精神文明啊。
但没空。
宋福生只倒出手让卒吏给主要街道插上街牌,至于这些虚的,打算过年再整。
另外,县衙门前广场,除旗杆外,街道一旁还立两个高石柱。
目前,那两个石柱四面,贴满了招工和又要收什么的告示。
最近几日,在县衙当值的官吏们,来回上下班时,都快要被气笑了。
因为那石柱边,忽然来了一位略识几个字的瘸腿老头。
那老头日日搬来一桌一凳,桌摆廉价纸墨笔砚,比他们当职的人都准时。
知县大人昨儿还笑谈:以后你们来没来晚,本官不用看更漏。打发人去门口看一眼那老头在不在就知。
那老头是干啥的呢,帮人念告示。
告示下,放一碗,全凭人心意赏。
但你要以为老头只挣念告示的钱那就错了。
他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帮人写信,这信可是明码标价的收铜板。
县里招工量如此大,谁家没有几个亲属在乡下?
大家是很讲究血缘和互相帮扶的。
城里缺人干活,得告诉亲戚们一声啊,速来。
城里连婆婆丁根都算钱。
这老头就利用这种心理挣钱。
他每日坐在石柱边,替大伙写信。
积攒一天信件后,老头就收拾桌子,拄着拐杖赶到城门口,按村按庄子找拉脚车夫将信捎下去。
几封信不占地方,拉脚的通常又是村里人,一提谁家谁家还都认识,就意思意思,有时帮忙捎回好几封信才收一两个铜板。
所以说,官吏们能不被气笑吗?
挣钱挣到县衙门口来啦。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听说那老头,最近还收了几份长期的大活。
这不嘛,知县大人多次向外传达,强调特产特产。
下面那些里正就干疯啦,都不想被那些松石村之类的比下去,看啥都像特产。
今儿挖出块石头,明日带几样说什么山洞里挖出的宝贝,赶车就来县衙刷存在感,让给辨认。
搞得县丞、县尉、主簿、典史大人们,每日要有一个官员值班,特意弄出一间办公场所,专门负责带人掌眼接待。
下面这些里正来县里就赏盒饭。
当这些里正走时就瞧见那老头了,过来一打听是干啥的,明白啦。
那你这里能包月不?
啥是包月。
就是你经常性的给我们这些里正写信,将你听说县衙传达的新精神写到信里。
没别的意思,我们只是想多了解知县大人又说了什么,又在忙着让百姓们做什么,城里人最近在干些什么。
不想在下面由于交通不便脱离大人的领导。
想要跟紧大人的脚步。
懂了,就是让小道消息四处传播呗。
如此的单子,常年包月的,这老头收了二十几份。
宋福生午休时,边吃工作餐边听说时都笑了。
有官员表示:“大人,他是不是有些冒犯?”
“冒犯什么,咱们有什么可怕老百姓知晓的。”
在宋福生看来,那老头属于靠自己本事挣钱,没什么大不了的。
别说老头子们,他自家的小子们,他儿子米寿,农忙假都在下面挣钱。
……
安图村,那个靠产蜂蜜赖以生存的村庄。
从里正到下面的小孩子,全在村口翘首以盼。
没一会儿,只看头车从山的另一面拐了过来。
接着第二辆露面,第三辆,第十辆,第二十辆,数不过来啦。
沿着山路,车队像小溪一般的在向养蜂村庄涌来。
来啦,这回真的来了。
知县大人没有骗他们。
大人说,这里年年花开满地,蜂舞飞扬,老乡们实实惠惠采回的好东西,本官一定要让你们挣到更多的钱。
他说到做到。
好些岁数大的养蜂人,还没有将蜜运出,就开始激动的哭。
用被蜜蜂蜇出肿包的手捂眼说:终于摊上了好官,在他们最犯难时,是青天大老爷护住百姓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