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8章 包拯心胸宽广……沈安来了(第2/3页)
作品:《北宋大丈夫》脸上的笑意却缓缓收了,然后回身。
他要在地里巡查,必要时还得要帮忙干活,鼓舞人心,所以穿的是便服。
“老贼……”
美髯兄指着包拯喝道:“哪来的?”
周围打井的农人有二十余人,对方来了十余人,看着气势汹汹,有些一言不合就要大打出手的意思。
包拯淡淡的道:“北边来的。”
对于尉氏来说,汴梁可不就在北边吗,偏东一点。
美髯熊指着他冷笑道:“回头找你算账。”
他急匆匆的走到水井边,看到下面水光波动,不禁叹息道:“奈何!奈何!”
农户们在交头接耳,渐渐露出了兴奋之色,有人更是在幸灾乐祸。
美髯兄走过去,用力的拍拍包拯的肩膀,说道:“老汉,记住了,祸从口出。”
包拯默然。
老汉这个词在现在带着贬义,大抵有些老东西、老家伙的意思。
美髯兄急匆匆的走了,有些声音隐约传来。
“那个老儿在哪里?”
“不知……怕是在县城里吧。”
“去打探一番,看看他何时回京。”
“……”
这群人远去,有个农人怯怯的道:“包公,那是咱们尉氏的豪绅梁英和黄固。”
“那个胡子漂亮的就是梁英,包公,您为何不动手?只要您说一声,小人就能打死这些人。”
在农人们看来,包拯能碾压那二人毫无压力,可他为何不动手呢?
几骑飞速而来,却是尉氏的官员。
“包相,隔壁村的水井已经打出水来了,那些农人正在喊着官家万岁呢!”
包拯嗯了一声,有农人不忿,就把刚才那二人的事儿说了。
那官员顿时火冒三丈,“包相,只要您一句话,下官马上带人去收拾了梁英。”
包拯这两日在尉氏四处奔走,以六十多岁的年纪,把许多年轻人比了下去。他这种身先士卒的行为得到了百姓和官吏的赞誉,包青天的呼声响彻云霄。
当然,百姓是真心实意的欢呼,而被包拯驱赶着干活的官吏们大多在叫苦。
可没法啊!看看包拯,六十多岁了,可比咱们还精神,偷懒都不忍心啊!
而且包拯的喷子之名在京城周边广为流传,大家都觉得他刚才的举止太反常了。
“罢了。”包拯淡淡的道:“做事情重要,老夫的个人荣辱倒是算不了什么。”
“包相高风亮节,我辈不如。”
官员们拱手表达钦佩之情,而且是真心实意的。
边上的农人都纷纷赞美着。
“包公这心胸,某看比韩公都高,这首相也能做一做。”
“换做是某,方才定然要翻脸,然后让他们跪着求饶。”
“所以你只能在这里种地,而心胸宽广的包公能做三司使。”
“……”
众人一阵赞美,包拯的神色却依旧是淡淡的。
稍晚,他又去了县城里。
临时驻地很简单,尉氏县拨了一个小吏来伺候包拯,见他回来就去烧水。
洗澡更衣,包拯回到了书房。
稍后他召集了随行的官吏议事。
“尉氏这边差不多了,回头咱们就准备回京。”
包拯看着瘦了些,不过精神还好。
“包相,此次虽然旱情严重,可总算是应对及时,把损失减少到了最小,咱们三司准备的钱粮大概用不到一半,可谓是成功了。”
包拯点头,官吏们都兴奋了起来。
此次跟着包拯出京虽然辛苦,但总算是完成了任务,回京后按照包拯的秉性,定然是要给他们表功。
立功就是升官的资本,所以多多益善。
众人一阵欢喜,有人起身道:“包相,既然如此,那咱们可否……”
他看看大家,堆笑道:“可否喝点酒呢?也算是庆贺一番。”
出京以来大家都在过苦日子,别说是喝酒,在野外有时候饿的不行,恨不能认识野菜,弄些来垫肚子。
包拯点头,“既然要喝,就放开喝,去酒楼吧,老夫请客。”
啥米?
包公请客喝酒?
众人都觉得自己怕是听错了。
有人甚至干笑道:“包公,您莫不是身体不适?随行的御医就在边上,下官去请了来。”
今天的包拯太反常了,按照他的秉性,喷口水的可能性比请喝酒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大家都听说了先前两个尉氏豪绅羞辱了包拯,却全身而退的事儿,简直就是活久见了。
包拯摇头,“老夫无事,你等都去吧。”
他开始写奏疏,神色严肃。
这不是玩笑啊!
众人这才欢喜了起来,然后起身告退。
大家出去的时候就遇到了风尘仆仆进来的沈安,不禁都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