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卷龙盘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八十章讨饶(第1/2页)
作品:《将血》张承口干舌燥的坐了下来,可惜,没人给他送上香茶,殿内的值守太监,都已经缩到了角落里,唯恐弄出一点声响来。∮
皇帝陛下满意的点着头,吩咐张承之后将条陈整理一番,再送上来。
之后,皇帝才招了招手,示意李之问上前。
没有过多的言语,一番自荐之后,众人的目光在赵石身上扫过。
估计心里都在想着,啊,原来又是晋国公门下。
也没容他们再多寻思,这边皇帝陛下已经命太监将两个折子发下到周仿以及张承手里。
两个人翻开一看,目光都凝了凝。
皇帝陛下又发了话,“此乃李之问所上靖胡之策,言之有物,不可多得,朕甚许之,诸位回去中书,枢密院,可细览之,有何异议,再来奏上。”
“朕有意晋李之问为鸿胪寺卿正,诏中书议之。。。。。。”
这一下,终于有人忍不住了,待皇帝陛下说完,参知政事吕轩当即起身奏道:“臣请陛下,鸿胪寺卿定几品?”
皇帝陛下收拢笑容,道:“鸿胪寺当与大理寺,光禄寺同。”
吕轩扬眉笑道:“那就是四品文职了,陛下,如此说来,微臣便不敢苟同,如此骤升高位,幸进之臣无疑,而鸿胪寺为何?掌中外礼仪事也,稍有疏忽,便有辱国体,挑起战端,此人方入长安,便托如此重任,陛下以国事为戏乎?”
殿内本来就很安静,但这个时候。却更显出几分诡异的静谧。
当面斥责君上。这样的戏码。可不多见,尤其是在成武一朝至今,还没有哪个敢如此做。
多数人都在心里暗道了一句,吕轩果然名不虚传,此人任职秦川北路布政使时,便以刚直闻名,今入中书任参知政事,兼掌大理寺事。却还是这般刚直敢言,着实令人钦佩。
皇帝陛下并未大怒,脸上还露出些笑意,“哦?爱卿说的好像也不无道理,只是人才难得。。。。。。。。众卿何不看过这靖胡之策,再议其职位?”
一拳打在棉花里,吕轩立马滞了滞。
不过以七品武职,而晋四品高位,再有才干能为,也说不通。而且,还是出自大将军赵石门下。。。。。。。。
不过不等他再说什么。那边儿李之问已经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臣请陛下收回成命,臣得圣恩期许,已是羞愧无地,若凭此骤晋高位,但有所失,实与古之佞臣无异不说,若有伤陛下识人之明,臣万死不能赎其罪也。”
皇帝陛下明显露出了犹疑之色,目光若有若无的落在赵石身上。
而赵石一看,心中微恼,你这装模作作样的给谁看呢,这事若是他来开口,一下就能成为众矢之的。
你当咱是傻子不成?赵石撇了撇嘴,打定主意一言不发,这李之问也不是好鸟,鸿胪寺卿?比老子升迁还快,真当闹着玩呢?
实际上,赵石也算隐约看明白你了,皇帝陛下心有成竹,估摸着又在这绕圈呢,之前种种作态,不定又是在挖坑。
这在成武皇帝身上,已是没什么值得奇怪的地方了。
赵石没说话,周仿却在此时开口道:“陛下,以微臣之见,鸿胪寺草创,不宜权责过重,为国家社稷计,不如暂归于礼部,臣以为,其官长定为六品也还合适,陛下以为如何?”
皇帝陛下沉吟片刻,有点不情不愿的点了点头,道:“既是如此,就这么定了吧,嗯,鸿胪寺卿那就先缺着,李之问先任鸿胪寺少卿,理藩院主事王光弼为鸿胪寺主簿,鸿胪寺归在礼部辖下,晋国公。。。。。。。”
“臣在。”
“出使回鹘之事,还得你来费心,鸿胪寺初立,缺的还是通晓外事之人才,朕觉得,国武监有所专长,晋国公就不要藏私了吧?”
赵石道:“陛下,国武监有的,其实就是几个通晓胡语的年轻人,算不得什么人才,或可为通译而已。”
皇帝陛下意兴阑珊的摆了摆手,“不用过谦,这满朝文武,找出几个粗晓胡事之人,也没那么容易。。。。。。。”
一句话,让殿内文武,脸都抽抽了。
赵石不管那么多,在他看来,经这么一闹,鸿胪寺建起来也是一滩浑水,他是断不会找这个麻烦给自己的。
“陛下言重了,胡风异俗,其实不值一提,说说也就都明白了,出使异邦,却乃大事,不能有半点疏忽,还得中书诸位大人操掌,才能让陛下放心不是?”
“好了。。。。。。。”也许是见赵石不上套,皇帝陛下心情有所低落,再加上,今天要说的要做的都差不多了,皇帝陛下敲了敲桌案,道:“不早了,朕也有些累了,都退下吧。”
众人知机,纷纷告退。
这次乾元殿廷议,超出了所有人意料之外,也确实够他们好好琢磨一下了。
无论是枢密院还是中书,都将又有一番变动,不过,皇帝陛下的心意,这次却很难测度。。。。。。。。
赵石瞅了瞅,张承和种燧都落在众人之后,显然,都在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