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摄影爱好者(第1/2页)

作品:《逆流1982

第213章摄影爱好者

距离成考还有不到三天的时候,段云并没有忙着去看书复习,而是骑着侉子到西门外买相机去了。

到了百货大楼,段云径直来到了位于售卖家电产品的三楼。

在大厅的最里面,段云看到了卖照相机的专柜,此时那里已经围了很多的人。

和后世一提到买相机,脑海中就冒出佳能、尼康、索尼等它国品牌,似乎它国相机已经成为了我们仅有的几个选择。然而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机市场则与现在大不相同,当时还是国产相机“叱咤风云”的年代。

海鸥相机作为经典国货的代表,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国内唯一一家具有开发、生产制造各类单反相机、立体相机、全自动相机及各类照相器材的影像器材制造企业。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海鸥是国人能买到的相机中响当当的品牌。拥有一台海鸥单反相机“海鸥df”,一度成为摄影人身份的象征。

虽然动辄几百块的相机对那个时代的人而言无疑是个奢侈品,但其实八十年代前城镇居民还是有很多私人相机的,基本上都是一个厂子相互熟识的青工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凑钱买上一台,然后相互借用,拍出的相片再送到照相馆洗相。

那个年代最为流行的相机就是六十年代末出品的海鸥4型双反相机,这种相机的造型和拍摄方式和后世常用的单反数码相机非常不同,相机前面有两个镜头,而拍摄的时候,需要将镜头对准拍摄物,拍摄者低头从折射镜中进行观察调整。

一直到了82年,两个镜头的海鸥4a相机依旧有售,价格是195块钱,不过新型号的海鸥df套机已经上市了。

所谓套机就是只配一个58mm的标头,不过这种单反相机已经非常符合后世年轻人对相机外观的认知了。

这种新款的单反相机很贵,一台就要450块钱,另外那时候基本上都是用公元或乐凯等牌子的国产胶卷,价格也在三十块钱左右,这几乎已经相当于一个普通人一个月的收入了。

虽然当前大部分人还买不起这种新款的单反相机,不过对段云这种身家破五万的‘富豪’而言,购买相机只是小钱而已。

“服务员,把这台相机拿出来我看看。”段云指着橱窗中的那台最新款的海鸥df1对柜台服务员说道。

“不买不能随便动。”那个女服务员闻言,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

“只要质量没问题我就要了!”段云早已适应了这年头国营商店服务员的态度,所以也没计较,只是拍了拍自己鼓胀的衣兜说道。

“额。”看到段云衣兜口浅浅的露出厚厚一沓子大团结后,那女服务员的脸上随即冰雪消融,露出了如沐春风般的微笑。

将相机从柜台取出后,轻轻的递给了段云。

接过相机后段云的第一感觉就是有点坠手,远不如后世的相机那般轻盈,但却给人一种非常后世的质感。

前世的时候,段云用的都是自动对焦的数码相机和手机摄像头,拍照是毫无难度的,但在现在这个年头,拍照则绝对是个技术活。

之前段云再厂里拍劳模照片的时候,就发现摄影师的技术不简单,段云一直都在仔细观察那个照相师的动作,测光,对焦,变焦,每个动作都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熟练掌握。

感觉机器不错,段云当即就交钱买下了这台相机,然后又一口气买了五个国产的乐凯胶卷。

光有相机还不够,段云还需要掌握拍摄技术,另外还有洗相的问题。

拿着新买来的相机和胶卷,段云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来到了大西街的宏光国营照相馆。

宏光国营照相馆算是大兴市最大的一家照相馆,是一栋三层的小楼,而上次给段云他们拍摄劳模相片的王师傅。

段云之所以找到王师傅,就是为了学习照相技术的。

80年代学照相算是学技术、学手艺,还是有点门槛的,毕竟这个年头的相机不比后世的傻瓜相机和数码相机,而是用的是那种“测光靠瞅、对焦靠扭、变焦靠走”的手动机械相机,加之底片相纸都要花钱,每按一次快门都非常慎重,要考虑曝光、考虑构图、考虑景深、考虑影调、考虑机位、考虑怎样才能抓住关键瞬间,避免出废片,提高出片率,而最终结果只能冲洗出来才知道,新手短时间内是很难驾驭的。

另外这年头有这个爱好的人也非常受同学、同事、邻居、朋友欢迎。如果你的技术够好,胶片时代给人帮忙、义务拍照的事情会不计其数,周末、节假日基本不闲着。

一直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特别进入数码时代,照相机如旧时王谢堂前燕,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城市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相机了,摄影已是大众行为,不再神秘和高高在上了,每个人都可以是摄影师,专业照相师也就不那么吃香了。

其实凭借段云现在的经济实力,是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摸索摄影技术自学成才的。

但问题是段云现在急于赶制出产品宣传目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