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宣康建策进弘农(第1/3页)

作品:《三国之最风流

奔腾的济水南岸,原野环绕间,有一座方圆数里的城邑。

这城有丈余之高,砌城用的墙砖整整齐齐,因为修缮未久,色泽犹呈黄黑。城墙的垛口后边树立着各色的旗帜,兵卒穿梭,持着长矛巡逻。

这座城就是兖州的州治,山阳郡的郡治,以及现下荀贞幕府治所所在的昌邑县城。

今天是城南附近乡里开草市的日子,未到中午,城南草市已是人山人海。

有出售各种货物的小商贩,有从周边乡里赶来购物的乡民。叫卖声传出数里,城门那里都能听到。购物的乡民,有男有女、有老有弱,小孩子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大人们看到家中急缺的物事,便蹲下来与与货主讨价还价。买好货物的,带着买来的东西回家,有妇人提着块平时不舍得买的肉,有老者提着壶酒。十分的拥挤,却拥挤得不叫人烦,透满了烟火和市井气。

草市,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市场,和城中的“市”不同,城中的市每天都会营业,草市则是在固定的时间举行,并且与城中的市有专门的吏员管理也不一样,草市没有什么官寺的管理者。

也不是所有的城邑都有草市,如果是城小,百姓少,草市显然就无法形成。

昌邑是个大城,是故不但有草市,且草市不止一个。往年最盛时,城郊四面,其中三面的近城门处,每隔一定时间就都会有一次草市,只不过现如今,大乱以后,形成不了那么多的草市了,然亦有城南的草市得以重新恢复。——只从这一点就足以证明,荀攸治理兖州的时间虽还不长,但在正确的政策下,随着境内治安的好转、百姓们手头的略得宽裕,昌邑的元气已在渐渐地恢复,固仍不能和昔日盛况相比,但也比黄巾乱时,以至刘岱治州时要强上许多。

城南草市的位置便在官道上,路的两边是一望无际的田原。

时值三月初,春麦已然种下,现在看去,田间似乎和没有种麦子时变化不大,但再等几个月,就会长出青绿的麦苗;再等到夏季,麦苗长成熟,那金灿灿的麦穗就会弥野无际,望之如金色的海洋。秋风送爽,遥想那时的情景,再若配上此等热闹的草市,烟火和市井气就更浓了。

来草市买东西的,不仅有附近乡里的乡民,城中百姓有的也会来买,因为这里商品虽然不相城中的市,有很多新鲜稀奇、从远方运来的玩意儿,但都是民间日常所需,而且价格不贵。

不时有买完东西的县民,提着买来的东西,心满意足地原路返回,还县而去。

或与城门吏卒相识的,顿下脚步,闲聊两句。

入到城里,街道干干净净。和城墙一样,荀攸上任兖州刺史后,以工代赈,把城中的路面等公共设施也重新整修了一遍,非常平整。

街两边都种上了树木,於此暮春时节,放眼望去,处处绿荫,鸟鸣阵阵,令人赏心悦目。

来往的行人颇多,车马粼粼,士庶混杂。城中的市也开着,路过城中市时,叫卖声传出来,却是与城外草市的叫卖声颇有遥相呼应之感。

再往前行,过一个路口,回城的县民通常就都会放慢脚步,姿态恭谨起来,恭恭敬敬地从一座外表雄伟的官寺门前过去。这官寺便正是新近落成的荀贞的新幕府官寺。

门前树立着直耸云霄的桓表。

石阶上头是宽敞的大门,左右两边,各立着数十披甲的武士。

桓表旁边的拴马石上,此时拴了七八匹马,并在旁边停了十余辆车,这些是或从兖州州府来,或从城外营中来,或从徐州、青州等地来,向荀贞禀报军政事务的官员所乘之马和车。

便在几个回城的县民从官寺前过去后不久,一辆轺车从东边驶来。

车上站着的是个二十多岁的百石吏。

等车停下,这年轻吏员按剑下来,拾阶而上,到官寺门口,说道:“我有急事进禀将军。”

轮值宿卫的原中卿认得此吏,是幕府司马宣康,遂不做阻拦,请他入内。

宣康大步入府,迎面是个照壁。

转过照壁,边上立着块石碑,碑上刻写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却不必赘言,这正是荀贞盗版后世,提前推行於当下的一项政策。凡他治下的州、郡、县各级官寺都会树立这么一块石碑,他的新幕府治所自也不例外。

宣康对此早就司空见惯,没有多做留意,从这块石碑旁边经过,穿过前院,入到了荀贞听事堂所在的正院。这正院的布局和荀贞在郯县的幕府治所大致相类,很简单,没有甚么多余的陈设,种的虽有花木,但都不是奇花异树,皆为寻常可见之物。

两侧花圃中间是青石板路。

宣康沿路行到堂前,今日戍卫的是典韦。

典韦挺胸凸肚,站在廊上,看见宣康,行了一礼,说道:“司马来了。”

宣康顾不上和他多说,一边弯腰脱鞋,一边回答说道:“我有急报进禀。”

典韦就转过身来,朝堂中瓮声说道:“明公,司马宣康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