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乱将至中流击水(第2/3页)

作品:《三国之最风流

势?”

荀攸首先考虑的是国家的局势,程嘉待心情平复下来之后,首先考虑的却不是国家,而是荀贞。

程嘉拈须沉吟说道:“君侯,袁本初素有诛宦之志,今天子崩,而天子爱董侯,……会不会?”

程嘉这话听来似乎难懂,但荀贞、荀攸皆知其意。

天子爱董侯,不爱史侯,一直想立董侯,即从小被董太后抚养长大的次子刘协为皇太子,只是因为顾忌何进和士大夫们的反对,所以才直到亡故也未能如愿。可既然天子有此心愿,——天子一直到死都没有立皇太子,宁愿皇太子的位置空悬,他也不立史侯,即从小在史道人家长大的嫡长子刘辩为皇太子,可见他想立刘协为皇太子的念头是多么的强烈,那么,他生时不能立,在他亡故前,会不会留下遗诏给信用的宦官们?会不会让宦官们立刘协为天子?

这看来似乎是不可能的,——天子活着的时候都没有能立刘协为皇太子,他死了,刘协反倒能继承大统?可细想之下,却也是有可能的。

一方面,现而今宦官把持朝政,党羽、爪牙遍布州郡,蹇硕又统带京都禁军,实力强大,另一方面,“董侯”刘协是被董太后抚养长大的,不用说,董太后肯定是愿意立刘协为天子的,天子一死,作为天子生母的董太后在京都的分量显然极重,两个方面加到一起,这是一股非常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如果能够操作得当,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可这样一来,何进必然不愿意。“史侯”刘辩是他的外甥,刘辩又是天子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何进怎么可能会同意立“董侯”刘协为天子?如此,袁绍久有诛宦之志,会不会趁此良机进一步加强与何进的联盟,甚至以此为机逼迫何进和宦官们彻底翻脸?

荀贞和袁绍、何顒等人的通信,荀攸、程嘉这些心腹皆知,程嘉因此而知袁绍有诛宦之志,又因此而知何进现在虽与袁绍同盟,可在诛宦上却一直是犹豫不决,远没有袁绍这么坚决。

荀贞、荀攸听程嘉分析。

程嘉接着说道:“如能趁此之机,袁本初与大将军共起诛宦?……君侯,君侯的复起之日就在眼前了啊!”

荀贞捕灭邺赵,因之亡命,现如今誉满天下,就且不说袁绍与荀贞的关系,他二人本即是“一党”了,便只冲着荀贞如今的名声,袁绍要想动手诛宦,也一定会书召荀贞。

“公达,你怎么看?”

“蹇硕统带京都禁军,洛阳兵马泰半在其麾下,如再与骠骑将军合势,大将军名号虽尊,怕也是诛宦不易,……君侯,还记得建宁元年事么?”

“骠骑将军”说的是董重,董重是董太后的从子,现为骠骑将军。

“建宁元年事”,说的是建宁元年,时为大将军的窦武和士人领袖、时为太傅的陈蕃谋诛宦官,结果事情泄露,被宦官获知,宦官遂劫持窦太后,命人持节收捕窦武等人。窦武不奉诏,驰入兵营,召北军数千人屯於都亭下,称“宦官谋反”,欲攻诸宦。中常侍王甫矫诏令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又命刚率师归京、不明情况的护匈奴中郎将张奂与周靖一起率五营军士击讨窦武,王甫本人亦率虎贲、羽林等甲士千余与张奂合兵。北军兵士素来畏服宦官,一见王甫等来,纷纷逃散,不过半天功夫就几乎逃光了,最终窦武被围自杀,陈蕃死在狱中。

“将军”号中,大将军最尊,骠骑将军次之,车骑将军再次之。

现今朝中位号最尊的三个将军,除了何进外,其余的两个都与宦官结好。

董重不必说,他肯定是听他姑母董太后的,车骑将军何苗虽是何进的弟弟,但对何进与袁绍等士人走得太近之举他却向来都是持反对态度的,和何进为此事屡次争吵,他也是偏向宦官这一边的。

蹇硕手握重兵,与董太后、董重联盟,声势愈强,何进本就兵少,不敌蹇硕,与何苗又不和,其势自然愈弱。这个情况下,如果贸然起来诛宦,很有可能会重演建宁二年的事。

程嘉不赞成荀攸的观点,说道:“公达只闻建宁元年事,却不闻前汉征和二年事乎?宫中常侍、上军校尉蹇硕,彼辈之势虽强,然所赖者,天子也,如今天子崩,诸宦无所赖,大将军只要能抢占先机、拥‘史侯’为天子,之后,一道诏书、数百甲士,便足以戮灭诸宦。”

“前汉征和二年事”,说的是前汉武帝时皇太子收捕江充,时武帝在甘泉宫,闻之,令召皇太子,使者不敢去,回报武帝说“太子反”,武帝大怒,命丞相刘屈氂率兵击之。长安流言说“太子谋反”,吏民遂不敢依附皇太子,最终,皇太子力孤兵败,逃出了长安。

程嘉说的也有道理。

前汉征和二年,以皇太子之尊,在被传说谋反后,吏民尚不敢附,况乎蹇硕一个阉宦?他就是再有兵权,在天子诏书、汉室名义下,也得束手就擒。

一件事情如果往复杂里想,那么就会很难做,可如果往简单里想,解决的方法也许就很简单。

常侍们的势力再大、蹇硕再手握重兵,可他们的势与权却都是依附在天子身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