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领土问题(第2/3页)
作品:《飞豹出击1950年》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而印度这个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邓峰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接着说:“等到后来真的有能力时,人又不行了。政策又发生了变化。呵,呵说什么,我们历来主张中印双方采取友好协商、公平合理的方式通过谈判来解决边界问题;真是是最没劲的话。没有那个边界问题能通友好协商能解决的。所谓解决也是悄悄的割肉。老百姓对此又能知道多少呢?”邓峰的思维从对后世的回忆中走了出来说:“不过,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的到来,现在都不可能在发生了。等这场战争打完了,整个印度东北地区就都是我们的了。”
李大为脸上露出了一丝贪婪的神情说:“那可真是一块好地方啊。地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海拔下降到一二千米甚至几百米,有印度洋暖风的滋润,亚热带生态环境。土地极其肥沃。植物茂盛,矿产丰富,又有油,又有气。雅鲁藏布江著名的‘大拐弯’,可利用的落差2000多米,将来如果横切大拐弯建一条40公里长的引水隧道,可建成世界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容量最低为4500万千瓦以上,是三峡电站的3倍,投资却比三峡低得多,又没有移民、生态、战争灾难一类的问题。呵,呵,南亚地区的中低海拔和亚热带气候完全适应我们汉人的传统生活、生产方式及身体条件,再向那边移民一两千万内地贫困地区的人口,在那里建立起一条汉文明的血肉长城,将藏省与印度传统上的紧密关系完全割断,把藏省包围在汉文明圈内,从此一劳永逸地根除西***]立的可能。”
邓峰看着李大为还沉浸在两年前“印工委”提交给中央《关于南亚问题的几点建议》的报告之中问道:“有关这方面的报告,你不是早就报给中央了吗?”
“交了,早就交给总理了”李大为连忙说“嗯”邓峰说:“那这些事还是由中央来办吧,我可不想再参合这些事了。”
李大为望着邓峰由于长期生活工作在藏省,被高原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而变的黑红的脸说:“这些年真辛苦你了,不过你也快熬快出头了。”李大为在极力的回忆邓峰四年前的样子。
邓峰笑了笑,然后把目光又一次的移到了墙上那张巨大的地图上。
李大为看着邓峰专注的看着地图,关切的问道。“怎么样?你对这次行动有绝对的把握吗?”
“拿下印度北部肯定没问题的啦。”邓峰转过头如数家珍的说:“现在印度陆海空三军总兵力只有40多万人。另有地方武装23多万。为了对付我们和印度人民解放军作战的需要,尼赫鲁不顾国内的经济困难,大量增加军费,从苏联和英国购买飞机,坦克等先进军事装备,积极扩军备战。现在装备有各种火炮1500门,坦克790辆,各型飞机1000架,各种舰艇69艘。”邓峰充满自信接着说“尼赫鲁自以为有了这些就感觉自己的腰杆硬了。真是无知者无畏。岂不知他的那点玩意在我们这支身经百战强大的机械化部队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现在我军的机械化部队都适应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的环境了吗?”李大为有些担心的问道。
“青藏高原地形的特点就是海拔高些,但更多的还是“原”多,大部分地形还是相对平坦的,是完全适合机械化部队的。”邓峰回答道:“在这里无论是人和装备的确是有适应高寒缺氧的问题,装备在这种环境下使用,与低海拔地区会有不同,由于含氧量低,燃油燃烧不充分,所有的车辆会显得动力不足,车辆在海拔4500米以上,动力平均下降20%,故障率也会增加一些;就是各种武器射击精度也下降,以51式自动步枪为例,对300米固定目标射击时,平均弹着点偏高5-7厘米;人在高原行走,相当于平地负重20公斤。这些高原反应肯定会造成一些非战斗减员。不过部队经过了一段适应姓训练后,还是取得了一些经验,通过前一段的藏省平叛的检验总体上还是不错的。有了第6集团军这支反应迅速,机动快速,装备精良适应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特点的机动作战部队,我对这次战争是充满信心的。”
“后勤保障怎么样?能不能做到保障有力?”李大为又问道。
“哎呀,我来这几年都快成后勤部长了,国内,国外的没有不管的事。回去我可以和刘军换一下位置了。”邓峰得意的笑了笑说:“我来时,就以充分估计到这方面的困难,加强道路交通建设和高原空军基地的建设,改善通信条件。加大了物资储备基地的建设,还算是为这次战争,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保证了部队上得去、打得响、供得上、救得下,具有持续作战能力。呵,呵,我这么说有点贪天功了,其实这主要还是总理的功劳。
“嗯,老邓真有你的!你这几年的苦算没白吃”李大为听了邓峰的介绍后说:“好了,听你这么说我心就有底了。明天我就去印度东北部。这次好好的整一整印度这个不自量力的东西,让世界看看敢于挑战中国核心利益的下场是什么!”
1956年4月10曰,中国人民解放军藏省兵团下所属部队达了《关于全歼中印边界地区印军向印度北部进军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