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九章可控核聚变(第1/2页)

作品:《重生学霸科技大佬

第二百八十九章可控核聚变

诺贝尔奖晚宴结束,并不代表这就结束了。

按照诺贝尔奖的颁奖流程,在晚宴结束之后,第二天还有一场诺贝尔讲座。

秦元清一个人前往瑞典皇家科学院物理学院的报告厅,以《可控核聚变之光》为主题,进行三十分钟的演讲。

当他刚刚抵达报告厅的时候,报告厅内人山人海,就拥挤而言甚至超过了诺贝尔晚宴,却没有任何人表示怨言。

前来听报告会的不只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物理方向的学者,还有来自斯德哥尔摩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大学的学生,甚至是部分对科学感兴趣的当地市民。

根据往届诺贝尔讲座的惯例,这里的讲座并非完全的专业性质,即便是没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多少也能听明白台上的人在说些什么。

当然,也并非完全的科普就是了。

简单的来讲,诺贝尔讲座的目的就是要让同行业但不同方向的学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诺奖得主做了或者正在做哪些工作,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以及它对于学术界、乃至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等等。

这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想要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秦元清没有讲数学,也没有讲理论物理,而是可控核聚变!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升,都是从能源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时代,蒸汽的力量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生产力也是极大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的广泛应用,是以电力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石油!

很多人都在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是计算机革命,但是却没有得到公认,其本质就是因为在能源领域没有突破,说到底还是石油,而石油资源逐渐显现危机,而新能源还不足以代表工业革命诞生的能源。

而能够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能源,可控核聚变无疑是最佳选择,可控核聚变可以给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让人类有着用不尽的电,不用担心石油枯竭。

上个世纪50年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以后,大多数科学家乐观估计人类可以在10~20年的时间内就用上可控核聚变的能源,在那个年代,所有核大国都以最高机密研究可控核聚变,那时候大家都认可一个说法,谁先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谁就是下一个世界霸主。

可是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大家都发现根本做不出来,于是在欧洲开会一起讨论后发现,原来大家都是一个样,没有人领先半步,所以一合计大家都认为,大概50年就可以搞出可控核聚变。从那次会议开始后,磁约束可控核聚变就彻底解密,供学术界开放研究!

而磁约束聚变有两个里程碑:一是前苏联提出的托卡马克位型,创造的等离子体参数直接秒杀当时一众磁镜、仿星器等位型,从而成为磁约束聚变的主流;二是1982年德意志asdex托卡马克上发现高约束模式(h-mode),可以直接将装置尺寸大约缩小一半,从而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当然,可悲的是,如何让可控核聚变实现商用,这一个命题一直都是永远的五十年,毕竟可控核聚变实验几秒、几十秒根本就没有商用的意义,只是实验产物。

“秦教授,你好,关于您刚刚报告的‘可控核聚变’,你认为我们人类还需要多久才能掌握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投入实际使用?”一个市民问道。

秦元清沉吟了一下,“如果要给可控核聚变实际使用一个时间的话,那么我认为不会超过20年,也就是在2030年左右,我们就会可以让可控核聚变为我们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所有人都发出欢呼声,很显然秦元清的乐观感染了他们。

结束了这场报告,秦元清也就介绍了这场诺贝尔奖之旅,接下来一个礼拜,他将带着父母、妻子和孩子去挪威、丹麦、德意志逛一逛,难得有机会陪他们旅游,自然不会就这么回国。

欧洲国家,面积都不大,整个欧洲面积也就跟华夏面积差不多,一个礼拜可以逛好几个地方。

在巴黎这个国际大都市,好好的逛了个街,然后在巴黎机场坐着飞机,回国去。

飞机落地之后,在飞机的舷梯外,便收到了热烈的欢迎。

虽然这个时候京城已经在下雪,温度比较低,但是却抵挡不住人们一颗热乎乎的心,亲自到机场迎接这位给华夏带来极大荣誉的年轻人。

看着一个个手握着红旗,热烈的鼓掌和欢呼的人们,秦元清都有些受宠若惊了,第一次得到菲尔兹奖都没有这么大的阵仗,看到大家这么热情,秦元清也不好意思就这么离开,就在机场发表了演讲,演讲时间并不长,就5分钟,然后才和热情的人们挥手告别。

保镖早已在机场等候,一行人上了两辆车,直接回家。

这次他爸妈将在京城住半个月时间,到时候跟着堂妹一起回家,也省得秦元清不放心。

而秦元清没有那么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