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国祚之战的上中下三策(第1/1页)
作品:《跃马大明免费读》半个多月后,新宝船的首航测试传回来好消息,各方面都还算比较顺利,有一部分甚至有所超出。
超出部分主要体现在速度与稳定性方面。
经过魏占军他们的数次测试,新宝船风帆航行的速度已经直逼固有快船,若是再加上人工,可以超过快船加人工的两成、乃至三成。
只可惜此时大明还没有准确计算航速的办法,否则若是用更直观的数字来体现,那种精进之感将会更加明显。
至于稳定性的提升,主要是体现在船体宽度、船底的设计上。
原本大明的制式战船,宽度多在七八米、仈jiu米左右,至多也就十米出头,纵然这其中汲取了前人诸多宝贵的经验,也算科学,但跟科学设计还是不太沾边的,更多的是对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原理、标准性的东西还是差着一些。
尤其是船底的设计。
因为海底深度、洋流、天气、吃水等诸多原因,我神州差不多可以以长江为分界线,江北地区的海域多为平底船,江南、包括深海航行的船队,多为尖底船。
模范军此时研制的这新式宝船,特意加了少量尖底,有点类似于汽车的空气动力学。
而且,因为主舱使用了大量铁皮包覆,使得船体的自身重量有了不少的增加。
种种原因叠加,使得宝船的稳定性有了直观性的提高。
算是取之折中的办法,即可以在辽海、黄海地区航行,又有能力下南洋而不吃大亏。
当然,究竟还没有经过实战的考验,现在这些东西并不能直接作数,是骡子是马,还是要拉出来溜溜才能知道,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徐长青比较关心的船体协调性和灵活性方面,魏占军他们也有测试,这方面的效果就有点不是太过理想。
过多的质量负载,就意味着注定要失去一部分灵活性,这是物理的客官规律,哪怕在后世也不能避免。
目前这个阶段,只能是人来适应船,而不是船去适应人。
好在大明此时即便式微,却依然不缺欧洲特别缺的宝贵人力资源,徐长青也有充裕的财力,只需继续进行调试、改进、磨合,或许用不了一年半载,船队的战斗力便能成型。
到时,至少是百条大船以上,两万人、乃至三万人以上的规模。
……
这些时日,徐长青一边安抚、耕耘后宅的同时,在政务和军务上也都没有闲着。
正如徐长青之前预计的一样,因为与东莪和孔四贞的婚事牵引,使得海城、及周边地区的秋收非常顺利。
特别是番薯,经过了这一年的辛苦劳作,说是大丰收都不为过,周边地区但凡是种植番薯的家庭,就算是再差的也能有五六两、七八两银子进账。
这还不算家里屯下的至少千把斤米面粮食。
军粮的囤积上更是喜人。
海城、垦利岛、曹妃甸、白沙(本章未完,请翻页)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