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7章 靖国公,文成武毅(第1/2页)

作品:《明王首辅女主几个

大臣们都猜错了,皇上并没有罢朝十天八天,仅仅三天便恢复了早朝,而且在复朝的前一天便给内阁下了一道谕旨,要求拟定对靖海侯徐晋的追封和谥号。

皇上下旨追封靖海侯徐晋,大臣们并不觉得奇怪,毕竟这人在风暴中掉进大海里那么多天,虽然没捞到尸体,但还活着的可能几乎为零,像徐晋这种级别的大臣,死后追封是自然而然的,更何况以皇上对徐晋的宠信,不追封那才叫怪事。

八月初五,奉天门前,有资格上朝的京官都到齐了,文武百官分立两旁,嘉靖朱厚熜在群臣的注目下升座主持早朝,他神色平静,看不清喜怒哀乐。

大臣们都隐约觉得,短短三天不见,皇上身上似乎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仿佛突然间成熟了许多,让人更加捉摸不透了。

不得不说,逆境最是能磨砺人,自打七月份以来,朱厚熜遭到连番打击,挺过来的嘉靖帝成长了,这种成长不是年龄上的增加,而是心理上的成长,他变得更加坚韧,城府也更深了,喜欢不形于色,更加像一名君临天下的帝王。这种变化让大臣们感到凛然,如果可以选择,他们宁愿嘉靖永远是那个把喜怒哀乐挂在脸上的少年皇帝。

嘉靖在奉天门前的御座坐落,群臣三跪三拜,齐呼吾皇万岁后,早朝正式开始,司礼监太监毕云抱着拂尘站出来,开始宣读诏书,其实是嘉靖自己亲笔写的一份“悼词”。这份诏书回顾了靖海侯徐晋的一生经历,又历数其功绩,大力赞扬其为大明江山社稷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最后更是表达嘉靖对其英年早逝的无比沉痛,以及无限的追思。

这份圣旨是嘉靖自己写的,水平或许不如内阁那几位饱学之士,但贵在情真意切,满朝文武听完后都沉默了,一些泪腺发达的大臣甚至擂胸顿足大哭,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作秀的之嫌,目的就是为了给嘉靖帝留下深刻的印象。

毕云宣读完圣旨后,有眼尖的官员发现,御座上的嘉靖还是眼圈泛红了,不由既惊且羡,靖海侯徐晋生前能得皇上如此宠信,就算死了也值了。

毕公公捧着圣旨退回御座一旁,嘉靖把目光望向了位列文官之首的费宏,后者看起来却是憔悴了许多,仿佛老了好几年,满头花白的头发尤其明显。

费宏抱着玉笏出班跪奏道:“皇上,经内阁会同六部共同商议决定,追封靖海侯徐晋为靖国公,赠少保,谥号文襄武靖。”

费宏说完后,在场的文武大臣反应平静,显然早就知道追封结果了,徐晋生前是侯爷,死后追封爵位提升一级是惯例,并无不妥之处,譬如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生前也只封了国公,直到死后才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

对于徐晋的追封结果,文武大臣都没有意见,因为以徐晋所立下的功劳,乃是实至名归,更何况这人都死了,实在没必要跟一个死人较劲,封吧封吧,无所谓了!

然而御座上的嘉靖却是皱起了眉头,淡道:“不妥,再议!”

此言一出,下面的两班大臣不由窃窃私语起来,追封徐晋为靖国公皇上还不满意,难道要封王不成?

那些言官顿时像被挖了祖坟似的,一个个勒紧了腰带,扎起屙屎马步便准备开喷了,如同一只只斗志昂扬的斗鸡。如果追封徐晋为国公,他们完全没意见,但若追封为异姓王,他们绝对不答应,开国那会太祖才封了六个异姓王而已,你徐子谦何德何能?也敢和开国大将相提并论?问过我们这班“喷子”了没?

首先跳出来的却是刑部尚书胡世宁,此人性子直,向来疾恶如仇,他大声道:“微臣斗胆敢问皇上,此议有何不妥?”

嘉靖淡道:“以徐晋毕生之功绩,可赠太保,谥号也有待商榷。”

那些本来卯足了劲准备开怼的言官顿时偃旗息鼓了,原来皇上并不是要追封徐晋为异姓王,只是对官职和谥号不满意,那都好说!

话说明朝品秩最高官职既不是大学士,也不是尚书,相反,大学士的品秩只有正五品,尚书也才正二品,而品秩最高的却是“三公三孤”。

所谓三公即是太师、太傅、太保,秩正一品,三孤即是少师、少傅、少保,秩从一品。不过,无论是三公,还是三孤,在明朝均是一种虚衔,没有实权,只是作为一种荣誉称号,以嘉奖有功之臣。内阁大学士一般至少会获得“三公三孤”中的一个称号。

很明显,嘉靖对仅追赠徐晋为少保(三孤之一)并不满意,他要追赠徐晋为太保(三公之一),而且他对徐晋的谥号也不满意。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不是什么人都配拥有谥号的。谥号是对一个人毕生的评价,只有皇族诸侯,以及文武大臣才有资格拥有谥号,平头百姓阿猫阿狗什么的统统靠边站,而且,朝廷才是谥号的唯一颁发和认证机构,也就是说,只有朝廷能给某人定谥号,余者皆是山寨的,不合法的!

另外,谥号也是有等级高低的,文臣的谥号一般都是“文”字开头,后面加:正忠恭成端恪襄顺……等字,反正就是从其中选一个,其中以“文正”为最高,纵观整个大明,死后获得谥号“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