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八十七章 为政不难,不罪巨室(第1/2页)

作品:《大明文魁无删减

漕弊论到底是谁所作?

在场的众士子,都推说不是自己,众人看了一圈,心想递文章的人大概是溜了。

于是大家一并谴责这等‘装了逼还要跑’的行径。

坐在一旁,拿着文章的翰林检讨何洛书,与身侧翰林院庶吉士吴尧弼道:“宗舜兄,见你笑而不语,莫非有高见?”

何洛书,吴尧弼二人都是万历五年进士,后馆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不过何洛书在馆课时,写了一篇《议军京操班军疏》,得到张居正的赏识,故而被留馆,授翰林检讨。

吴尧弼,乃是闽县人,还未得到留馆的消息,庶吉士没授官,就没品衔,自比不上这位得张居正青眼的同僚。

吴尧弼不敢怠慢开口道:“何兄,见笑了,此文我确实见过,乃是我的一位小同乡所作。”

听吴尧弼这么说,众人都是围了过来问道:“那位同乡?”

吴尧弼笑了笑道:“还不是,十五岁解元的林宗海!”

众人一听恍然。

科举强省福建的解元,林延潮又年少得志,撰书成名,他的名字,当然为本次会试士子们所熟知,与汤显祖,顾宪成一般都是会试中第大热人选。

众人听了吴尧弼的话,纷纷问道:“听闻林解元,十二治尚书,十五大成,凡书过目一遍不忘,吴翰林既身为林解元同乡,此事可是真的?”

“听闻林解元之才,堪比蒋文定公,杨文宪公(杨慎),吴翰林观来,此话是否得当?”

四周之人七嘴八舌地问道。

吴尧弼笑着道:“诸位,三年前林解元赴乡试时,本官早已不在福建,本官所知也不过是从同乡口中道听途说罢了,至于林解元才华到底如何。本官不敢断言。”

不过众人还是不放过,吴尧弼仍是不断被追问。他心底不由纳闷,怎么林延潮的名声比自己一个庶吉士还大呢,自己这位同乡真是了不得啊。

紫禁城。春雪覆在殿上的琉璃瓦上。

与一旁金銮宝殿相较,文渊阁只是个不起眼的所在。

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两层阁前有一方池,金水河引入。上立一石桥。

这里原先不过是皇家藏书之地,但随着大明阁臣权势日重,已是成为内阁在宫内办事之所。

所谓入阁者,曰直文渊阁!

过桥后,文渊阁五间开户于南,中一间门前写着‘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

入门之后,大堂上即孔圣暨四配画像。像下设四张宽椅,作两列。

左一位为首辅,右一位为次辅,左二为三辅,右二为四辅。

万历五年时,张居正正陷入是否,丁忧两难的境地,因此缀朝三日。

结果第四日时,翰林院的翰林,内阁吏员都穿红袍到内阁道贺。

向谁道贺?次辅吕调阳。

因为根据文渊阁不成文的规矩。首辅去位三日后,次辅可把席位从右移到左。

移一席位,即可如此大肆拜贺。

而这位一直被张居正,视为股肱。平日被张居正赞为的‘在汉丙吉,今也则公’次辅吕调阳,在文渊阁堂而皇之地接受了众官员的拜贺。

结果张居正复起半年后,历经三朝不倒,谨慎小心十几年的吕调阳,告病致仕。

此刻文渊阁内。右一,左二两张椅子上都是空着。

左一位的红檀木椅上,一名五十余岁穿着蟒袍的官员,闭目坐在椅上。

右二的椅上文渊阁大学士申时行在下方,毕恭毕敬地道:“学生此次推南宫主试,元辅有什么交代的?”

这位身穿蟒袍的官员睁开了眼睛,但见面前的申时行容色更恭。

此人正是张居正,身下这张椅子,从隆庆六年高拱罢相以来,他已是坐了几乎七年了。对方徐徐道:“除了秉公二字,我也想不出其他话了。”

“是,学生谨记教诲。”申时行认真地回到道。

张居正坐直身子,捏须道:“耕耤大典的事,就交给子维来办吧!你专心于春闱之事,取了一科后,你有了门生弟子,以后在朝堂上,说话就更有底气了。”

申时行连忙离席,在张居正面前道:“老师你是一贯知道弟子为人的,弟子一贯没有拉党结派的心思。”

张居正笑了笑道:“坐下,坐下,汝默,我知道你这人是真聪明,不像有的人。”

申时行知道张居正这话意思,有的人指得就是吕调阳。

说到这里,张居正忽道:“近来京城流传一篇士子所作的奇文,你看了吗?”

“不知元辅指得是?”

“就是那篇‘漕弊论’。”

申时行听了道:“原来是此文,下官读过,确实很有文采,是一名叫林延潮的解元写的。”

见张居正没表态,申时行又问道:“元辅,是否觉得这位士子文章里有攻讦朝廷之处?”

张居正道:“我初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