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皇权不下乡?笑话!(第1/3页)

作品:《回到明朝当暴君 天煌贵胄

眼下的问题,真正的根子还是出在了大明的政体结构上面——从最上面的内阁到八部再往下到各个布政使司再到县,这一条线是被崇祯皇帝牢牢握在手里面的。

但是从县再往下具体细分,乡镇这一级到村这一级的行政结构却几乎是法外之地一样,有利的朝廷政令就执行,没用的就消极对待,除非是朝廷动了真格的。

大明不断的向外移民属于崇祯皇帝关心的头等大事,自然没有人胆子长毛,敢在这件事情上跟崇祯皇帝唱反调。

可是大量的人口迁移之后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土地闲置,不仅仅是皇庄的土地出现了闲置的情况下,那些地主更是有大量的土地闲置了下来。

而崇祯皇帝自从登基之后就在不断的购入并且囤积粮食,天下最大的粮商绝不是什么徽商浙商闽商晋商,而是少府。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陈足奇搞出来的这些杂交出来的优质粮种了——通过十几年的不断摸索,农学院在陈足奇的带领下已经搞出来许多优质的粮种,粮食的产量一再增高,也就进一步的将粮价给打压了下来。

粮价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大明百姓不用担心自己吃不上饭,反而有多余的粮食拿来喂牲口酿酒,自然也就没有人会因为穷的吃不上饭而出售自己的土地。

再加上现在根本就没有赋这回事儿,又免了一应的徭役,普通百姓更不会闲的没事儿干跑去佃租土地。

虽然那些大地主在这个过程中也捞到了一些好处,但是对比起之前粮价极高的时候来说,现在的好处几乎是成倍的缩水。

在这种情况下再想跟以前一样捞好处该怎么办?当然是让粮价涨回去——想要让粮价再涨回去怎么办?当然是人为的抬高粮价!

想要抬高粮价,第一关就是朝廷那边。

崇祯皇帝肯定是不希望看到粮价上涨的,以少壮派为主导的朝堂大佬们肯定也是跟崇祯皇帝站在一条阵线上,同样不希望看到粮价上涨。

第二关就是平民百姓。

大明的百姓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家能不能吃饱饭,其次才是粮价上涨之后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好处——吃不饱肚子,粮价再高有个蛋用?

甚至于还有一部分百姓则是跟那些大地主一样,同样希望粮价能够上涨——粮价涨高之后,自己手里的粮食能够卖到更多的银子,家里的生活会更好。

还有一个很操蛋的问题,就是大明朝的百姓还没有经历过网络大爆炸,很多消息要么是听说书人说的,或者是听邻居的亲戚的七舅老爷家的三女婿的表弟的二大爷在小儿子说的,能看得懂报纸并且买报纸的普通百姓,始终还是少数中的少数。

真真假假的消息混杂在一起,而官府对于底层控制力度不足,自然就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等,容易被人忽悠。

不幸中的万幸在于,崇祯皇帝自从天启七年登基之后,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让大明百姓吃饱吃好上面,百姓们再傻也能切实的体会到跟之前吃不上饭时的巨大区别。

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确实有不少因为不满粮价过低的百姓被忽悠瘸了,但是再瘸也没有傻到将矛头指向朝廷和崇祯皇帝皇帝,而是指向了搞出来优化粮种的陈足奇。

再然后就是崇祯皇帝发火的原因了。

陈足奇跟袁隆平一样,这都是足以封圣的存在,搞出来高产粮食让这些人吃饱了,然后放下碗就骂?

天底下就没这样儿的道理,到哪儿也讲不通。

看多了各种狗屁倒灶的言论,没想到在大明居然也出现了这种脑残,崇祯皇帝的心情无论如何都算不上美丽:“那些戏子和说书的不是喜欢唱戏喜欢说书么,都挂到杆子上晾一晾,让他们冷静冷静,然后送到莫卧儿的金奈去开荒,让他们在那里好生反省反省。

还有这件事情背后的人,朕不管牵连到多少人,有一万就抓一万,有十万就抓十万,这种垃圾还是不要留下来的好!”

一通火发完了之后,崇祯皇帝又将目光投向了卢象升:“回头记得告诉礼部和国子监,倘若哪个读书人也有这种狗屁看法,直接夺了功名,追回一切优待并永不叙用!”

这些被人一带就跑偏的百姓还好说,那些读书人如果也被带跑偏可就操蛋的很了——放后世妥妥的就是键盘侠。

不同于后世的键盘侠们只能握着键盘,不能参与政务,大明的这些读书人里面很多却会实打实的参与政务,接触到大明的方方面面。

等到这些人进入各部甚至于内阁了,真正的可以影响到大明了,而皇帝又掉链子,那才是真正可怕的情况!

等到卢象升躬身应了之后,崇祯皇帝又接着道:“之所以出现这样儿的问题,还是在于民智未开,人云亦云之故,若天下百姓都知书明理,又有何人可以扇动百姓?”

卢象升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只是社学虽然已经遍地皆是,但是不识字者仍如过江之鲫,想要完全改变,只怕非一朝一夕之功。”

崇祯皇帝却嗯了一声,屈指敲着桌子道:“社学之事急不得,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