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章 死与复仇(二九)(第1/3页)

作品:《新顺1730在哪里看

只要五月花的神话没有建立起来,那么对清教徒来说,荷兰就不是出埃及记中的四十年旷野流浪,最终跨越大洋找到应许之地前的中转站。

新的神话自然会把埃及法老的恐怖统治,对应在伊比利亚半岛驱逐新教徒、法国的胡格诺教徒敕令、以及英国的分离派迫害。

荷兰也可以做新教的新以色列嘛。

本来荷兰人的民族构建就出了问题,伪造传统的巴达维亚神话已经破碎,而荷兰的民族创造基础本就是“我们不是谁”,新教的出埃及记神话正可以弥补上“我们是谁”的缺失。

分裂的联省议会、商业发达的阿姆斯特丹、七省各自为政的政体结构,这些都很适合做新教的罗马。

从一开始刘钰引导人参貂皮贸易,就是为了让法国不要放弃“那几英亩的雪”,让美洲成为各国瓜分的领地。

只不过,此时这些英国人对此并不知情,仍旧担心大顺在策动北美叛乱。

因为仗已经打到了这个份上,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外交的目的是力图在不损害本国核心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得到更为有利和体面的条件。

那么,北美,是英国的核心利益吗?

如果,以伦敦作为东西方贸易的物流中转中心和金融中心为要求,北美是不是一定要拿在手中的?

在旧制度之下,北美是英国贸易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现在,旧的那种以航海条例为核心的贸易体系即将被打破,一个赔钱的、不交税的、且无法获取航海条例下强制贸易优势的北美,是否是一個不可舍弃的核心利益?

某种程度上讲,如果中英之间的贸易谈判达成,那么英国反而可能在根本上解决北美问题,甚至实现富兰克林所设想的共主单议会或者双议会的民族国家。

甚至在哈利法克斯伯爵看来,大顺参战,尤其是帮助法国反攻北美,这对英国来说是件好事。

如果法军真的大规模入侵新英格兰,或者继续扶植印第安部落,那么将会大大增加北美对英国的向心力。

反倒是他对皮特的激进政策,持反对态度。因为他觉得,没有法国的北美,将不可避免地让十三州产生独立情绪。而法国在北美的存在,是十三州在政治上亲近英国维系向心的要素。

而北美的宗教问题,以及新教徒对天主教决定性的人口优势,使得法国也不可能吃下北美,最多也就是划清楚两边的边界。

因为……法国人也不愿意在北美多花钱。

所以,在哈利法克斯伯爵看来,这一次和大顺这群送俘虏的外交使节们接触的重点,或者说日后谈判的重点,就是大顺和英国之间的贸易模式问题。

放开关税、正常贸易,这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了。区别只在于这个模式,到底是以荷兰为中转的真正国际的自由贸易;还是维系旧的征税模式和管理模式的伦敦一口通商贸易。

这些年在贸易委员会和种植园委员会的工作,让哈利法克斯伯爵在技术性问题和细节性问题上,比皮特看的更清楚一些。

皮特是旧贸易体系的坚决维护者,和以旧贸易体系为基石的武力激进派。

是政客。

但在技术官僚的层面上,极度欠缺。

哈利法克斯伯爵则是因为世子党的身份,一直从事偏向于技术性的贸易委员会工作,对这种技术层面的东西更为敏感——收税、海关,经济学的战略很重要,但如何才能收上来税的技战术层面更重要。

至于刘钰之前大讲特讲的自由贸易、绝对优势这些东西,这些年大顺一直在欧洲讲,而且伴随着“中国热”之风,大讲特讲。

因为我富庶,所以我的一切都是富庶的原因,这种类似辉格史观衍生的逻辑,此时正适合借着欧洲的中国热宣扬。

哈利法克斯伯爵信不信……其实他是有些信的。

而又赶上了大顺工业革命的萌发,这使得哈利法克斯伯爵在“绝对优势”这个问题上,产生了一个技术上的错误倾向。

该如何形容这种倾向呢?

即,新产业在萌发之初,不是只有一条路的。技术也是一样,就像是火器刚开始出现,到最终演化为燧发枪,期间也不是没有点错科技树选多管、后装之类的科技。

亦或者,后世的新能源,是电还是氢,也是各自豪赌,看谁赌对了未来。

哈利法克斯伯爵的错误倾向,就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

大顺擅长的是棉布。

英国擅长的是呢绒。

棉布可以工厂化生产,或者技术进步工场制,降低成本、提升质量。

呢绒为什么不行呢?

实际上,如果知道后世的历史、且知道一些纺织业的技术问题,就知道,确实不行。

因为,呢绒的工业化生产,比棉布难得多。

粗略来讲,呢绒是“入门容易、进阶难”。

前期的大规模碱性洗涤去油、梳毛等步骤,很容易实现前期的初步工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