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1/2页)
作品:《明天子笔趣阁》第一百五十五章瓦刺使团的到来
张宗周虽然是瓦刺使团管事的人。但是明面上的负责的人。却不是张宗周,张宗周的身份不过一账房先生而已。
在进入独石堡之后。
张宗周感到了久违的汉人的气息。他其实也没有想过,有生之年,还能回到内地来。心中自然有无限的感慨。
他很快就这些感慨都收了起来。
他开始视察宣大的防务。
宣大防务几年之内,才被兵部尚书给重新修缮过,很多修缮的痕迹很是非常新的。
大城,千户堡,还有各种各样的烽火台,与壕沟木栅栏,再与当地的地势山脉整合在一起,简直是一道天然的防线。
能够大军决战的地方,也不过数次。
这一条防线,不应该是铜墙铁壁,而是一张大网,任何猎物进入这一带,都会因为种种原因被停滞,被阻塞,然后迎来与大明军队的正面决战。
张宗周,心中暗道:“他日南下,最好不要在这一代决战。”
越发深入张宗周就在宣府城下,看见一个新东西,就是他早已听说过不知道多少遍的驰道。
但是很多的东西,不管别人说多少遍,都不及自己看一眼。
张宗周仅仅是看了一眼,就心如死灰,呆呆的愣在那里好长一段时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这驰道看起来很简陋。
不过是夯土地面上铺上两道木轨,而木轨下面有一道道枕木固定而已。
但是张宗周看了好一段时间,平均不到一柱香的功夫,就有一辆马车奔驰而过,看车厢最少能装载十石粮食。
别人不知道,张宗周作为瓦刺麾下汉人幕僚第一人,自然是很明白这代表什么,代表大明的后勤压力大大缓解。
甚至代表大明对草原上的进攻能力正在恢复之中。
大明对草原上进攻的慎重,一方面在于太宗后期数次出师无功,另一方面却是在于粮食的消耗。
草原上运粮太难了。
即便不算蒙古人对粮道的骚扰,单单说恶劣的自然环境,就让大明士卒望而却步了。
太宗在北伐的时候,也饿过好几天肚子。减餐限量更是家常便饭。
大明不是没有粮食,而是后面的粮食运不上来而已。
有了这个办法,粮食运输的耗损大大减少。几乎就等于大明国力的攀升。
寻常探子,自然不能如张宗周想得那么深刻。所以张宗周即便是知道大明在修一个名声驰道,但是具体情况还是不清楚的。
“不能再等下去了。”张宗周心中暗道:“越等大明只会越强,南朝皇帝是一位英主。”
张宗周还没有到京师,就已经将下定了决心。
来到京师之后,瓦刺使团被要求在城外安置,而他们的安置地方,却是大明数支军队的包围之中。
这是惯例了。
当瓦刺使臣超过一千之后,这就是必然手段了。
毕竟大明都城,天子脚下,总不能让瓦刺的军队自由活动吧,所以大部分瓦刺使团,都处于这一种半监管的情况下。、
真正能自由出入营地的,不过是少数人而已。
而张宗周自然在少数人手中。
他带了两个侍卫,就走在大明的大街之上。
北京城比许多年前繁华多了。
这种繁华也是有很多原因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大明的国力整体上来说,还是蒸蒸日上的。北京作为大明都城,自然也在快速发展之中。
其次就是朱祁镇在京师建立好些学员,水利学院等等学院的所有学生已经超过了万人。要知道这些上课的学生,大多都是富户。
毕竟普通百姓是不可能上学的。
这么多人口聚集,更是在北京城南形成一座小城了。
其三就是北京独特吏员制度了。
整个大明也就是北京这里,所有吏员都不是世袭的,而是考试进入的。类似于公务员。再加上北京城每年最少要数万两的收入,是整个大明最富裕的几个府之一。也能支撑起这样的体制。
所以北京吏治要比其他地方都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又吸引了人员聚集。
张宗周却不知道其中细节,他却从货物粮价上看得出来,黄骅决口对大明的影响,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深。
不过,他只是走马观花,他想要深入了解大明,就要见一见一个一直在北京城中的活着的人。
只是北京城乃是锦衣卫的天下,可以说瓦刺每一个能进城的人,都在锦衣卫的监控之中,他想见谁,都要细密的安排。
否则就是惹祸上身了。
张宗周还在细细等待机会,却不知道,他所出的试探已经在内阁之中炸开了。
文华殿。
“臣以为万万不可。”胡濙满头白发都要竖起来了,他怒喝道:“有太宗之遗训,‘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