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祖陵(第1/2页)

作品:《明天子女主

第四十七章祖陵

当韩雍的奏疏到的时候,朱祁镇已经到了两淮地区。

韩雍提议再次一次进行清丈,并以此为基础,重新统计人口。对于人口少的地方合州并县,而对人口多的地方,多设县治。

韩雍详细写了他的理由。

韩雍认为数年之前清丈,是不准确的。当然了,他也承认这种程度的清丈,已经是当时所能做的极致了。

但是而今情况有了极大的变化。

那就是一条鞭法的实行。丁税赋役大规模折现,人口数量已经并不是地方行政的基础了。

而今清丈,不敢说能得到确切的数据,但是最少要比当年清丈的时候要好上太多了。

朱祁镇也明白,统计数据其实是有一定的误差的。

很难做到百分百的准确。

即便是放在后世也是一样的。

各种因素对统计出来的数据都有影响。

而今一条鞭法与吏员法的推行,对大明行政能力都有很大的影响,前者免除了百姓们主官上隐瞒人口的理由。之前朝廷多查出一个人,就要承担多一个赋役,但是而今却不用了。

而后者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行政能力。

别的不说,最少这一次清丈,中央还要派人,但是更多是监督,因为地方上的人口,是有能力负担起这个清丈黄册的任务的。

所以而今再做一次全国范围的清丈,结果与之前绝对有很大的出入。

而韩雍对设县与否都确定在地方有多少人上,却也是古代官府一行逻辑。

在汉代,也是万人就设县管理。

而今虽然不是这样的人,但是以韩雍的意思,人多就多设行政机构,而人少就少设,这个思路却也是一脉相承的。

而且韩雍的用意也不仅仅如此,他隐隐约约要对冗吏现象做出一定的清理。

朝廷在实行官吏法的时候,对地方吏员数量的审核,是有一定的放宽的。因为之后一条鞭法推进,是需要大量的人手的。

朱祁镇在乎的是有些地方县治设的不合理。但是韩雍在意的是,有些地方虚报吏员多报吏员。特别是面对总数六十万的吏员数量,韩雍作为首辅觉得压力山大,这都是要开工资的。

所以,韩雍这一次清丈主要实现两清理一批吏员,将吏员数量压缩一些。

要知道大明之前的官员不过数万而已,最多的时候才十几万,其中十万是武官的,文官才二三万而已。

这个数量对韩雍来说,实在太多了一点。

朱祁镇对韩雍的意思是原则上同意。但是怎么实行,却要回京之后再说了。

朱祁镇刚刚回复了韩雍的书信。怀恩就在外面说道:“陛下,祖陵到了。”

在朱祁镇心中,他并没有想过南巡多少次,如果一切安堵,什么事情都能好好的解决的话,他估计这一次南巡,很可能是他这一辈子最后一次南巡。

所以很多事情他都做了。

比如说祭拜祖陵,比如说祭拜孝陵。

这都是皇帝应该做的事情。可以说在朱祁镇提出南巡的时候,礼部不等朱祁镇说话,就已经将两件大事都安排在行程之上了。

朱祁镇想不做都不行。

所以朱祁镇就先到祖陵祭拜。

明代在两淮地区有两座陵园,一座是明祖陵,一座是明皇陵,这两个地方,都是朱祁镇不能回避的。

祖陵乃是大明祖上,而皇陵乃是太祖皇帝父母家人合葬坟。

只是祖陵在泗州,而皇陵在凤阳,朱祁镇要先去祖陵再去皇陵。

如何祭拜陵墓,自然是有一定之规,而今就不多废话了。

但是朱祁镇祭拜祖陵的时候,看到了祖陵的地理环境,脸色非常难看,祭拜完祖陵之后,并没有休息,而是带着文武百官上了大堤。

这个大堤就是洪泽湖南边的高家堰,很早就有了,但是在本朝平江侯陈瑄治理漕运的时候,也是加固过的,历代治理河道的人,无不加固这个堤坝。

到了而今朱祁镇看到的样子。

高家堰大坝高数丈,比大多数城墙都要高出不少来,而祖陵就在大坝南边不远处,在朱祁镇看来,恐怕洪泽湖湖底都要比大明祖陵最高的地方要高出不少来。

这种情况,可以用危如累卵来形容。

当然了,这么多年都没有事情,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祖陵的重要性,而且从这里往南,几乎一马平川,如果这里决堤的话,洪水会直接冲到扬州入长江。

所以即便到了清朝,这里的大堤依旧是重点保护对象。

朱祁镇在大堤之上什么也没有说。

只是跺跺脚,却见这大堤全部是石堤,大块大块的青石叠加在一起,可以说坚固非常,也是花费非常之高。

朱祁镇说道:“工部来人了吗?”

“臣工部都水司主事陈翼,拜见陛下。”一个小官立即出列说道。

朱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