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赐名承德(第1/2页)

作品:《明天子全文阅读

第七十二章赐名承德

朱祁镇不可能长期离队。

而在出了关之后,更是不可能。

毕竟,虽然有形的长城,已经开始倾颓,但是无形的长城还存在的,不仅仅存在这个老者的心中,还存在在无数大臣将士的心中。在长城以内,朱祁镇带数百人在大队人马附近行动,是可以的。

但是在长城以外,这种举动是被所有大臣一致拒绝的,甚至宁死不从的。

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安全感的区分,另外一方面却是现实原因。蒙古贵族投诚之后,朱祁镇为了安稳起见,其实保留了一些蒙古贵族的权力,可以说漠南漠北的存在,与云南贵州等地差不多。

大明建立的交通线将草原分成了好几个块状区域,而这个交通线附近。都是汉族聚集地,而这个远离交通线附近的地方,草场分给很多蒙古贵族,分而制之。

当然了,这些年大明各地的地方官,正努力将国家的管理能力,深入到牧民之中,也就是说,蒙古贵族是代替皇帝了管理这些牧民。只不过这些蒙古贵族世袭而已,似乎一切都没有变。

但是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

在此之前,牧民与牲口一样都是蒙古贵族的财产。生杀大权都在蒙古贵族手中。

当然了,在归降之初,朝廷并没有大动干戈,只是完成了青贮草料的改革,让蒙古各部,由游牧变成的定居,并限制了每一个蒙古贵族的护卫,每一个蒙古贵族最多只能有三百人。只是其中生产关系,乃至每个蒙古贵族的实际兵力,都没有详细去核算。

原因很简单。

蒙古人是全民皆兵的,只有是一个蒙古壮丁,大多都是一个合格的战士。

三百名额也不是虚设,这更多是来限制蒙古人的武器数量。每一个蒙古贵族只能有三百人制式兵器。

不过,蒙古人投降之前,已经被明军大杀一番,壮丁所剩无几,并没有多少人了。与每部三百人相差不大,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蒙古贵族手下未必有三百壮丁了。但是蒙古人安享太平的时候,人口滋生也是很快的。

每年都有很多新生儿出现。

虽然这其中有一次西征,事实造成了漠南蒙古各部大量西迁到了西域。但是而今蒙古各部人数依然比之多太多了。

不过草原上的汉人也多了很多。

围绕着几条驰道。形成了很多汉人的城池。也让中央的地方官有了用力的地方,一步步的深入到蒙古贵族治下,废除蒙古贵族随意杀人的权力,并剥离一部分蒙古人离开蒙古贵族。主要是这几个渠道。第一是蒙古人自己赎身,给一笔钱,从此就是自由身了。第二,就是朝廷征兵,只要进入朝廷的军队,出来之后,一般都会分田安置,不会回来了。即便回来,也不会是奴隶了。

一方面大明朝廷实力之强,不是这些蒙古贵族所能抗衡的。另外一方面这些蒙古贵族有自己的草场,为关内供给牲口,羊毛,皮草等等。让他们赚到了他们一辈子都想不到金银。

这样的好处足够抵消一些其他方面的损失。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人手中毕竟是有一些私兵的。虽然不能说而今的蒙古贵族对大明不忠诚,但却不能将皇帝安全寄托在某些人的忠诚与不忠诚上。

所以,他们决计不肯让朱祁镇带着数百人出去的。以身犯险。

甚至在关内也是不行的,大部分大臣们都希望朱祁镇能老老实实的听话。只是朱祁镇是那种老老实实的听话的皇帝们。

只是朱祁镇在很多事情,也不可能与所有大臣都对着干。朱祁镇与老者说了话之后,就被催促回到了大队人马之中。出了燕山之后。地平线变成开阔起来。不过,这里的驰道并没有完全改成铁路。

铁路修到了热河,就转化为驰道了。

一方面也是草原上的特殊情况。

在草原上,不比内地。很多地方,好几里不见一个人影,随着这些铁再也不是当初的天价,但依然是很值钱的。在草原之上,很难防御有人偷铁轨。而且铁本身就是军国重器,草原又是一个让朝廷上下不放心的地方。

别的不说,扒了上百里铁轨,足够打造出万余人甚至更多人武器装备。

一旦有变,这铁路很可能就是叛贼的武器库。

另外一方面就是用马的便捷。

漠南漠北一带,马匹数量最多。大量供应关内,自己更是不少,在驰道上,这一点很是便捷,成本要比关内低上太多了。

如此一来,就将关外铁路建设稍稍放下一点。

而朱祁镇可以乘坐铁路的最后一站,也就是热河站了。

热河这个地名是因为温泉而得名的。再加上是出关之后,第一个汉民的聚集地,朝廷上已经准备设县了,就是隶属即将成立的遵化府。朱祁镇并没有立即进城,而是在城外看了看。热河所在之地,虽然在关外,但是实际上,在朱祁镇的感觉,不管是气候,还是民风,与关内并没有什么不同。

这里明初的时候,是大明卫所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