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广场协议(第1/2页)

作品:《大国重工崛起笔趣阁

日本广岛,秋间化工机株式会社的副总裁办公室,米内隆吉正在向自己的属下大发雷霆:

“怎么回事,厄瓜多尔的化工厂项目,为什么被荷兰人抢走了?去年我去厄瓜多尔访问的时候,已经和他们的工业部长谈好了,你们需要做的只是落实合同条款而已,居然还能把项目给弄丢了,你们到底做了什么?”

销售总监森重士垂着头,听着上司的咆哮,不敢插嘴。秋间会社是一家家族企业,总裁是个不管事的老头,会社的日常事务都是由副总裁米内隆吉负责的。米内隆吉今年已经奔60了,身体依然很健壮,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脾气日长,手下都害怕他。

好不容易等到米内隆吉嚷完了,森重士这才怯生生地抬起头来,说道:“副总裁,你听我解释。这个化工厂项目,目前厄瓜多尔方面还没有最终确定交给谁做,只是倾向于交给荷兰人。出现这个变故的主要原因,是日元在过去半年中的持续升值,厄瓜多尔方面觉得价格上难以承受,所以转向了荷兰人。”

“日元升值?”米内隆吉脸色阴沉,“又是因为日元升值,我也不知道政府那些人都在想什么,日元再这样升下去,我们这些做实业的都要完蛋了。”

日元升值是从去年9月的广场协议开始的,而广场协议的缘由,则要追述到更早的时期。

上世纪50年代,日本还是一个刚刚从战败之中爬起来的弱国,工业水平低下,产品缺乏竞争力。当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是300比1,这个汇率水平还是比较符合实际购买力状况的。

6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经济经历了20年的高速增长,日本企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品逐渐拥有了竞争力,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而与此同时,日元的汇率并没有明显提高,与购买力相比,日元的币值就显得严重低估了。日元低估的结果,是日本商品相比欧美商品,尤其是相比美国商品,有了明显的价格优势,这一点与后世中国商品的情况颇为相似。

与日本类似,二战的另一个战败国联邦德国在此时也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态势,大量德国制造的商品行销全球,侵占着英美等国家的既得利益。

与日本、德国的高速增长相对应,英美等国经济陷入了长期的滞胀,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各种经济刺激手段,却仍然无法让国家走向振兴。英美的大财团经过研究,认为本国经济的萧条主要来自于日、德的竞争,而日、德的竞争优势,又在于它们“操纵汇率”,低估币值,实行变相的倾销。

上述的指责,又与新世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指责如出一辙,太阳底下从来没有新鲜事,这也是一个证明吧。

为了打击日、德的出口,1985年9月,美、日、西德、法、英五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召开会议,达成了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的协议,俗称“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的核心内容,是要求日元、马克对美元实施升值,从而改善美国的外贸条件,遏制日本、德国商品的竞争力。这个协议对于日、德的经济是不利的,但他们却无法反对,尤其是日本,作为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于美国的一个附庸,只能眼睁睁地等着别人剪自己的羊毛。

广场协议之前,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为250比1,在三个月时间里,汇率便上升到了200比1。至1986年年底,更进一步上升至152比1。

日元的大幅度升值,导致了日本的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原来250日元的商品,在美国市场上标价是1美元,而现在则需要1.25美元,老百姓自然就会减少对日本商品的购买,转而购买美国商品,从而失去美国制造业的复兴。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分析。美国制造业的衰退,并不仅仅是由于日本人的竞争所导致的,美国社会自身的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广场协议推高了日元汇率,打击了日本商品,但随即来自于东南亚的商品便取代日本商品,成为美国企业的新的竞争者。再往后,传说中的“中国制造”开始发威,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此时正是广场协议签订之后半年的时间,日元升值带来的影响已经呈现。如厄瓜多尔化工厂的这个项目,秋间会社最早向厄瓜多尔方面的报价是100亿日元,相当于4000万美元的样子,而随着日元升值,100亿日元就变成了5000万美元,凭空多出来1000万美元,人家当然要重新考虑一下。

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在过去几个月里已经发生了好几回了。有些客户提出希望降价,回到原来的价位上,有些客户则开始寻求其他的供货方,毕竟这个世界上还是有其他国家也能生产同类设备的。凭心而论,即便在日元升值之后,日本产品依然是比较便宜的,这得益于日本比欧洲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但客户的心理就这么奇怪,人家觉得欧洲人的价格高,肯定是东西更好。过去因为你的东西便宜,大家选了你,现在你的东西涨价了,人家还不如再加点钱,买更好的东西。

日元升值对于日本企业来说,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就是用日元去国际市场上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