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二八章 见风使舵(第2/4页)
作品:《寒门状元短剧全集》个沈溪的直属手下。
谢迁明白眼前的境况,率先问道:“伯安,有事直接说便可。”
王守仁从怀里拿出沈溪的奏疏,正是之前杨廷和亲自送去司礼监的那份,递到谢迁跟前道:“谢老,有关出兵事项,陛下已下达御旨,让兵部全力配合沈尚书行事。”
谢迁将奏疏接过去,他已不是第一次看,不过还是看得很仔细,里面的票拟已不在,而朱批是由张永撰写,应该是出自皇帝授意,上面说明正德完全同意由沈溪统领京师兵马两万,朝廷调拨相应钱粮、军械等等……
但在奏疏中,没提及委派监军太监,之前跟沈溪有过不少交集的太监一个都没安排,好像皇帝忘记了。
谢迁看过后,将奏疏递给一旁的杨廷和。
杨廷和没有看沈溪上奏的内容,也跟谢迁一样,重点看由张永代表皇帝做出的批复,心里有些纠结:
“为何陛下安排批复之人是张永,而非张苑?之前跟张永所提之事好像压根儿就没体现在朱批中?”
杨廷和查看朱批时,谢迁用平静的口吻道:“你先去见过之厚了?”
王守仁诚恳地道:“正是。晚生去见沈尚书,向他转达圣意,得悉兵部具体安排兵马调度以及筹备军资军械,粮草辎重等,涉及跟户部和工部对接……之后还要往二衙门走上一趟。”
“嗯,很好。”
谢迁对王守仁的回答非常满意,点头道,“之厚用兵神乎其神,自入仕以来还无败绩,不过他处事始终有些偏激,跟户部和工部交涉由你去做最合适……你比较识大体,知进退,做事应该很顺利。”
王守仁未料到谢迁会对他夸赞,而内容则是他“识大体”,谢迁这么说,代表着在谢迁心目中,沈溪是不识大体的那个。
王守仁心想:“以谢老之意,是说之厚在为人处事上不够圆滑,许多时候显得蛮不讲理,所以让我用自身的人脉关系去弥补?”
有关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王守仁多少有些了解,他清楚地看到自己当前的境况,明白沈溪锋芒毕露,很多人对一个毛头小子占据高位不那么感冒,以至于在朝中很难培养起自己的嫡系,反而谢迁的派系看起来更加稳固,那些老家伙明里暗里都往谢迁这边靠拢。
而王守仁则可说游走在各势力之间,主要是在谢迁和沈溪之间保持相对中立,或者说并非中立,所有人都相信,有王华这个前文官集团中坚的父亲,王守仁肯定更偏向谢迁,所以他说话做事不会引起多少抵触。
这边言语间,杨廷和已将皇帝的批复看过,将奏疏还给王守仁。
王守仁道:“不知谢老和杨老在有关出兵之事上,有何安排?晚生好按照两位吩咐行事。”
谢迁笑了笑,道:“伯安,你是兵部侍郎,做事不该完全听从内阁命令,老夫没法跟你说详细细节,其实之厚的安排已算是面面俱到,你遵照行事便可。不过你有这份心是好的,老夫领情了,回去后你便按照陛下和之厚的意思做事,老夫没什么好提醒的。”
杨廷和则有不同意见,道:“在出兵之事上,难道不该多问问朝中人意思?仅听从一人之意,怕是会有缺憾。”
对于杨廷和有不同的声音,谢迁未计较,摇头道:“兵部到底是之厚说了算,从先皇时,他便常在外领兵,尤其是东南和西南那几场战事,全部由他策划,最后结果都不错,之厚在统筹上无太大问题。”
“嗯。”
杨廷和点头,未对沈溪带兵能力有更多评价。
谢迁再次望着王守仁道:“伯安在宣府几年时间,能力得到很好锻炼,执领兵部可说游刃有余,由他配合之厚,应该相得益彰。”
杨廷和马上想到一个人,不由往谢迁身上看了一眼,这个人正是之前谢迁曾跟他提过的三边总督王琼。
论资历和能力,王琼都在王守仁之上,但现在谢迁却把王守仁说得军事造诣仅次于沈溪,难免让他觉得,谢迁更多是为了收拢王守仁而说这些话,并非发自真心。
明白这一层,杨廷和便没有过多评价沈溪和王守仁的能力,只是点了点头,算是同意谢迁的说法。
谢迁道:“伯安,遇到难解的事情可以来这里跟老夫商议,之厚领兵出征后,这兵部事便全交给你打理了,你平时可以回去问问令尊的意见……老夫有时间也会去探望他。”
……
……
沈溪即将领军平叛之事在朝中很快便人尽皆知。
有关这次兵马调动,三月中开始筹备,主要是兵部协同五军都督府,从京营调拨,还有部分人马会从宣府地方征调,毕竟之前沈溪在对鞑靼之战中亲率的人马部分安顿在宣府一线,这次会受征调再次跟随沈溪出征。
至于军将,沈溪多用旧人。
并非沈溪不想多栽培可造之才,只因此番平乱准备仓促,没练兵的机会,在大部分人马并非嫡系的情况下,只能靠有经验的军将填补不足。
不过征调过来的将领仅限于驻地在京师周边的,王陵之从团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