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2页)

作品:《汉世祖下载

第224章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

东京军器监内,控鹤拱卫,皇帝刘承祐与计相王章,亲临巡察。已迁职军器监的阎晋卿亲自陪同,视察很细,视甲坊、弩坊、物料库、皮角场、供备库等器署,无一遗漏。

大汉尚水德,故所造军器旗仗纹色皆以黑为主,整个一深色调,透着一股肃重。

锻造短兵的东作坊内,署令指挥着坊卒摆上一批新制好的刀剑,以供检验。

兵乃凶器,众人散开,隔得远远的。阎晋卿恭敬地,指着其中两排,介绍着:“陛下,相公,这是军器坊新制的手刀,后边是掉刀。”

几十年的战乱下来,军队中所用武器,混乱驳杂。此二者,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手刀,一旁刃,柄短如剑。掉刀乃长兵器,刀身两刃,刃首上阔,山字之制,长柄施鐏,形制如桨。

兵器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到如今,原本的近战利器大唐横刀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不是刀不利,而是国家造不起,再加战争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似手刀者,使用方便,且性价比高。

刘承祐独身上前,拿起掂了掂,即兴挥动几下,在旁人恭维之前,说道:“此为军中悍卒所用,性命所依,安危所系,朕不好评价!”

随即随意召来一名禁卫,递给他:“试一试!”

宫中的禁卫,自是百战之士,作战经验丰富,奉命试刀。动作没有任何花里胡哨,都是最简练、直接、杀伤力强的动作,虽不华丽,但杀机藏于平淡之间。

能供皇帝检阅的武器,前期自然是经过士卒试验,不断改进后的成品,试刀结果,当然没有差错。唯一反应,是刀显轻了,然士卒力有强弱大小之分,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能供大部分士卒使用,便足矣

试完刀试枪,枪分骑步之用,骑枪首施钩、环,步枪分素木、鸦项。另有小别,种类衡多。

剑则更简单,没有那么多花样,皆厚脊短身,一点也没有“君子”之风,然,唯便军卒使用。

余者牌、盾、斧、鞭、棒皆有察阅。

整体上,对军器监的运作,刘承祐还是很满意的,召阎晋卿坐下叙话,说:“阎卿判军器监,忠于职事,朕很满意。然所制军器,种类太杂,当有所侧重才是!”

阎晋卿先是一喜,旋听其后语,当即谨慎地请道:“请陛下示下。”

“弩、甲依前,刀主制手刀、掉刀,枪则暂时取消小别,牌盾旗帜,务求简约实效!”刘承祐想了想说道。

“遵命!”阎晋卿答应得很快。

“但是!这一切的前提,要保证军器质量,赏罚制度,层层落实,倘有差池,追责到人!”刘承祐又严厉地补充道。

“是!”仍旧没有丝毫迟疑。

“另外,今岁秋收之前,朕要可供五万大军的军械武备!”

对这最后一条,阎晋卿回答没那么利索了,也利落不起来。见其面露踌躇,刘承祐不由问道:“有什么问题?”

闻问,阎晋卿不由心怀忐忑地回应刘承祐:“启禀陛下,而今军器监,有两个难题。一是铁料、锡料、皮革、羽木、筋骨等物料不足,其二则是工匠不足。有此二者,臣恐难以达陛下所期。”

说着,阎晋卿又略微详细地给刘承祐解释了一番。

物料不足,这是可以想象的,倒不出意外。至于工匠,听其言,确实不多。整个军器监下辖,各类工匠加起来,也就两千来人,其中技艺熟练的占比则更少。

以弩坊为例,有匠五百余人。普通的黄桦弓,即便在筋骨皮木充足的情况下,普通匠人也要耗费两日的时间,制箭则二十支左右。余者,大多此类的情况

听其言,刘承祐锁紧了眉头,沉思了许久,抬眼正见阎晋卿忧惧不定的表现,不由轻拂手,宽慰道:“是朕考虑欠妥了。你也是实事求是,忠心进言,不必紧张。”

又思吟几许,刘承祐瞟着王章对阎晋卿道:“物料问题,着盐铁部,讨论处置办法。出钱粮,加紧对民间皮革、木料、筋骨、漆料的收集,但要注意手段,勿使朕耳闻敛聚过刻!”

闻言,王章面皮抽搐了一下,有些无奈地应了声是。

“至于工匠.”刘承祐呢喃了句,却没说什么,似乎还在考虑之中。

很快回过神,对阎晋卿:“卿只需统筹诸作坊署,为朝廷,为禁军打造军器!”

“是!”

视察结束,回宫途中,刘承祐让王章同乘銮驾以叙话。

“王卿,天下诸道、州官府,各有兵器作坊,制备军器,以输东京。朕尝闻,每岁州镇财税留存,此项占资极多,又借此专征其税,耗掠财赋。又多有以进贡为名,私造器甲,苛敛于民者!”刘承祐对王章说。

闻弦歌而知雅意,王章面露一抹恍然,问道:“陛下是欲对地方作坊进行整顿?”

“整顿”这个词,王章用得不错。

既提此事,刘承祐也不拖沓,直接点头说:“诸州甲器,造作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