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金秋八月忙(第1/4页)
作品:《覆清1796笔趣阁》等估摸进入射程后,朱一二便让军乐手停了下来,随着军乐停止,各阵营也紧跟着停了下来,然后便是各自调整队列。
对面的聂宗瑀见状,估算了一下距离后,也下令道:“火器营准备!”
其实在完成火器化的同时,清朝军队在作战样式上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早期的“红夷大炮猛轰、重甲步兵冲上去肉搏”的正面硬怼战术、中期的“大炮轰完步兵轰,步兵轰完骑兵冲”的战术,则干脆被成熟的排枪射击战术“九进十连环”取代了:
既步军举鹿角大炮,众兵齐进,鸣金而止,齐发枪炮一次,如此九进至十次,连发大炮。火器营马步军循环连发鸟枪,略无间断,其声震地。
在同准格尔军的战斗中,清军基本都是采取这种“九进十连环”战术,靠火绳枪手的排枪猛烈射击,加上野战炮的火力支援,还有火枪骑兵的回转战术,步步向对方阵型逼近。
虽然这套战法与当时的欧洲军队依然有代差,尤其是当时英法等国军队的纵队战术、纵队改横队战术已经快要成熟、来自科西嘉的法兰西战神已经快要登上历史舞台了,清军的这套玩法在西欧军队面前如同小儿科,但不管怎么说,“九进十连环”战术好歹也算是追上了西欧军队十七世纪中晚期左右的水平。
但是,伴随着清准战争以清朝的胜利而告终,清军在东亚地区陷入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局面,再也没有了更新装备的动力,不仅肉搏战术仍然毫无起色,连开枪放炮的技术也快速退化了。
同时,虽然燧发枪这种先进火器早在雅克萨之战、准噶尔战争中已经出现在了沙俄或准噶尔军的作战序列中,在清缅战争、廓尔喀战争中甚至已经批量出现了来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先进燧发枪,但一方面这些国家并没有学来英军的排队枪毙战术,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东亚战术体系下,燧发枪与火绳枪的表现也并未拉开代差。
因此,虽然按照其记载,清军在各省的军火库中均储备有一定数量的燧发枪,但真正装备给军队的燧发枪数量极少。
意思就是说,清军在准噶尔战争之后,在事实上停止了对军备与战术的革新,陷入了混吃等死的状态。
要说清军是不是排队枪毙?是,那肯定是,这是由武器来决定的。除了排队枪毙没有其他的使用方法。但是,清军的排队枪毙又不是真正的排队枪毙,它是最为原始的排队枪毙。
真正的排队枪毙,要求高度的纪律性,要士兵们畏惧军法甚于畏惧死亡。这需要长年累月的严格训练才能达到要求。可是清军不同,大多数的清军都是那种荒废度日的兵油子,可能都不会开枪,又怎么能让他们临阵不逃呢。
排队枪毙战术的核心之一就是担任火力输出的火枪兵不但能在肉搏混战中保护自己,还能主动冲锋,取代以往的长枪兵,要达到这一条件就必须拥有刺刀,而清军恰恰没有刺刀。
加上清军的鸟枪、抬枪都是火绳枪,在横向火力上远远不如燧发枪。
火绳枪最大的缺点是火绳是明火,火枪兵身上挂满了火绳、火药和子弹,以至于火枪手有了“十二使徒”的花名,一旦某个新兵蛋子手忙脚乱他就有可能引发伤及多人的灾难。因此火绳枪时代枪手们之间的距离往往比较松散,他们需要比燧发枪士兵多几倍的行列保证火力。
在作战时上千名使用燧发枪、刺刀的红旗军可以排成三列,不断射出三百发以上的子弹;而上千使用火绳枪、刀枪藤牌手混装的清军尽管看起来也能轮番射击,在火力密度上却只有自己这边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所以,当看着清军也列队准备射击时,经受过严格训练的红旗军将士不但没有害怕,反而露出了兴奋之色。
自从黎汉明下达了以军功升职涨响的军令后,红旗军上下可谓是想打仗想疯了,没有仗打哪里来军功啊。
加上自己这边有大盾兵举着大盾蹲在面前以及自己身上的胸甲和钢盔三种保护,只要不打中面部,一般情况下是死不了的。
如今看到对面也列队射击,他们如何能不兴奋,那可是站着不动的军功啊。
朱一二也是如此,见状便笑了笑下令道:“开枪!”
“砰”“砰”“砰”“砰”
在各营将领的指挥下,第一队射击完后迅速到后排装填弹药,第二队上前继续射击,然后是第三队。
黎汉明可是按线列阵排列的,一队火枪兵有上千人呢,就算他们准头再不好,一次射击打出去,总能打死上百敌军的。
事实也是如此,红旗军的每一轮射击,对面的清军顿时便会倒下一片,而红旗军这边则是偶尔有运气不好的阵亡外,大多只是受伤。
如此反复两轮后,对面的清军便一溃而散了。
朱一二见状,连忙下令道:“吹号,冲锋!”
随着高亢激昂的冲锋号响起,各部队就在自己的指挥官指挥下,纷纷朝着溃散的清军冲去。
“完了!”聂宗瑀见状悲痛欲绝,泸州完了。
左右参将却管不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