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最后的秘密(第6/7页)
作品:《明朝那些事儿电视剧》多少遗产,也给你留个太平日子吧。
古往今来的父爱,大抵都是如此。
朱棣与往常一样,挑选了几个大臣与他一同出发远征,而在他挑选的人中,有一个会在不久之后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个人就是杨荣。
六月,大军出发到达达兰纳木尔河,这里就是原先阿鲁台出没之地,然而此刻已经是人去楼空。抢劫惯犯阿鲁台早已收拾好包袱,逃之夭夭了。
经过反复搜寻,仍然不见阿鲁台的身影,朱棣的身体却是一天不如一天,大臣们发生了争论:
张辅表示,愿意自己领取一个月的粮食,率领军队深入大漠,一定要把阿鲁台抓回来。
杨荣表示,大军已经到此,如果继续呆下去,粮草必然无法充足供应,必须尽早班师。
朱棣木然地听完他们的争论,下达了命令:
班师。
他也已经厌倦了,从少年时起跟随名将远征,到青年时靖难造反,再到成年时远出蒙古,横扫大漠。打了几十年的仗,杀了无数的人,驰骋疆场的生活固然让人意气风发,却也使人疲惫不堪。
还是回家吧。
七月,大军到达翠微岗,周身患病的朱棣召见了杨荣,君臣二人之间进行了最后一次谈话。
朱棣说道:“太子经过这么多年磨练,政务已经十分熟悉,我回去后会将大权交给他,我自己就安度晚年,过几天平安日子吧。”
杨荣心中大喜,却并不表露,他回应道:“太子殿下忠厚仁义,一定不会辜负陛下的期望。”
重病缠身的朱棣笑了笑,他夺得了江山,也守住了江山,现在儿子已经很能干了,大明帝国必将在他的手中变得更加强大,自己也终于能够安享太平了。
但朱棣想不到的是,他已经回不了家了。
可能上天也学习了朱棣这种凡事做绝的作风,他注定要让这个喜爱战争和打仗的皇帝在征途中结束他的一生。
大军到达榆木川后,朱棣那原本强撑着的身体终于支持不住,于军营中病逝,年六十五。
六十五年前,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那个婴孩,经历了无数风波,终于在征途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获得了永久的安宁。
在我看来,在远征途中死去,实在是他最佳的落幕方式,这位传奇帝王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这似乎也是一种宿命,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按照以往的习惯,应该给这位皇帝写一个整体的评价,其实对这位传奇帝王的评价,在以往的明史资料中有很多版本,而我认为最为出色的当属明史的评论。
虽然明史有很多错漏和问题,但至少在对朱棣的评价上,在我看来,史料中无出其右者,我之前很少引用古文,最多只是引用只言片语,用来说明出处,但此段文字实在是神来之笔,在下本欲自己动笔写评,奈何实在不敢班门弄斧,故引用如下:
〖赞: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深夜的密谋】
朱棣结束了他传奇性的一生,终于故去了,死人没有了烦恼,也不用再顾虑权力、金钱、前途之类的东西,但活人却是要考虑这些的。
在朱棣死去后的那片哀怨愁云下,却隐藏着一股潜流。不同的利益集团正在加紧行动的步伐,他们争夺的就是朱棣留下的最有价值的遗产——皇位。
早在朱棣出发远征之时,他的好儿子朱高煦就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这位父亲可能很快就要走人了,他加紧了筹划,派出自己的儿子朱瞻圻潜伏在京城,并用快马传递消息,一晚上甚至会有七八批人往来通报,在没有电话的当年,也真是苦了那些报信的。
朱高煦做梦都想要皇位,但他十分清楚,必须确认自己的父亲抢救无效死亡后,才能动手,要是情况没摸准,自己就起兵,结果老爹来个诈尸或是借尸还魂,来到自己面前:“小子,想学你爹造反啊!”
不用打,自己就败局已定。
在造反专家朱棣面前,朱高煦的道行还太浅。
所以他耐心地等待着,等待着那个消息的到来。
朱棣的内侍马云是个并不起眼的人,平日看上去不偏不倚,然而此时,他也亮出了自己的立场,朱棣死后,他以内侍身份深夜召集两个人开会,这两个人分别是杨荣和金幼孜。
他们三人经过密谋,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暂不发丧,每日按时给皇帝送膳食,以掩人耳目,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