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手术过程(第1/2页)
作品:《时空过客4251免费》(暂时不要看,2分钟后见)
下午2点,手术仍在进行当中,在过去的一个小时,医生们首先给刘安攻做了一个x光片,然后就直接开刀了。
应当庆幸的是,放眼整个国内,锐京红军医院的硬件设备大概可以说是最先进的一批,其中使用的高压电缆和旋转阳极技术,都是过去两年才取得的突破。
别说是申城了,就算是美国那边的大医院,也不一定能够装备得上这么奢华的配置,毕竟此时的科技中心还大多集中在西欧。
不过这边的医生和护士们却对此并没有多大的认识,在他们眼中,手中的这些设备无非是成像更清晰一些罢了,至于隐藏在背后的大功率、防电击、防辐射等优点,基本是认识不到的。
甚至对于一些见识比较少的同志来说,全世界的x光机大概都是这样,或许大城市的还要更先进一些也说不定。
从x光机的历史发展来看,30年代后,尤其是二战之后,这一技术经历了不知多少次迭代,如果直接将42位面70年代的最新设备运过来,恐怕这边反倒会被弄得一头雾水。
不过好在的是,70年代的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还处于一个极不均衡的状态,任何工业品的,哪怕是几十年前的老货,只要还能用,大家基本都会选择凑合。
放眼当时的任何一家国营厂,那家没点藏箱底的‘宝贝’,什么日据时期的机床都算是小儿科,最早都能给你翻出一百年前洋务运动引进的设备,照样能给你用起来。
当然了,随着后面不断引进和研制新技术,这些老货在接下来的十几二十年里很快便被淘汰了,运气好点的就成了博物馆里的藏品,运气不好就被当成垃圾直接回炉了。
对于程刚来说,这却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现在使用的这台x光机,就是他从某个国营厂的附属医院里淘出来的,而这台设备的历史,又可以追溯到30年代的湘雅医院。
记住网址kanshu.vip
最后兜兜转转,到了程刚手里,再花费一番心思翻新之后,成了赣闽根据地里的宝贝,这回若不是程刚下令,还不会被轻易搬动到分院来。
只不过不像是后世引入了计算机之后的影像设备,拍完照医生那边就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看到结果,现在还需要等很长一段时间的照片洗印。
趁着这个时间,程刚和其他两位医生,赶紧开始了止血工作,与其同时,刚刚从其他同志身体中抽出的新鲜血液也缓慢地注入了病人的体内。
看着躺在床上刘安攻,脸上除了鲜红的血渍就是苍白的皮肤,这些还不算什么,最显眼的应该是左上颔窦前侧和颧骨后上方的两处弹孔。
如果再说得夸张一点,这看起来已经不是两处弹孔,而是直接被子弹把左边半个脸蛋给崩飞了。
从伤口上的缝隙往里看去,除了不断往外蹦出的鲜血之外,甚至还能看到点点白色的骨屑,以及森森的牙齿和颧骨。
切开皮肤、止血,上止血夹,分层切开皮下、肌肉,翻开皮瓣,在场的医生和护士们在无影灯的照射下,紧张而细致地进行着操作。
屋外传来了柴油发电机阵阵的轰鸣声,整个机场难得的有了充沛的电力,在这之前,大家都只能依靠煤油灯和电石灯照明。
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实都不适合手术环境,尤其是电石灯,这玩意散发出的硫化氢(电石制备是混入杂质)臭味实在是太过熏人,基本上没人敢在室内环境中使用。
迄今为止,还只有锐京那边以医院、学校为中心的基地,有个小型锅驼机在试运行,不定期地供应一部分照明设备。
不过应急肯定有应急的办法,相比于偶尔还会掉链子的锅驼机,还是柴油机稍微好伺候那么一点,而且更加便携,所以这回也一并抬了过来。
话说,这并不是程刚第一次对人体的头部下手,但不得不强调的是,之前经历过这类的手术的人员,十个里至少有七个最后都没能重新站起来。
其中大部分是术后不久便去世了,少数则是瘫痪在床,只能依靠其他人的照料。
这也不能完全怪程刚,他是个半路出家的二把刀没错,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经验都没得多少,但放在这个时代,他的水平还不能说是最差的那一拨。
甚至拿到现在的根据地来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程刚还能算是个中流砥柱,毕竟其他人学历最高的也不过是个医专,乃至还有不少半路出家的郎中。
没办法,矮子里面拔将军,至少简单的手术操作,通过这两年(上次在42位面还集训过几个月)的学习和锻炼,程刚已经算是熟手了。
至于更加复杂的治疗,这本就是个难题,其他人也搞不定,相比之下,反倒是程刚的身份更能把这个锅背起来。
至少有他在场,别的医生不用担心因为自己的技术不到位而被众人指责,反而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手术当中去。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从槿甘山设立医院开始到现在,手术的存活率还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