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拉丁化与五笔法(第1/3页)
作品:《时空过客4251下载》明朝江南地区的识字率,不仅相对于古代标准而言算高的,即便放到之后来看,也足以让人称道,起码胜过民国平均水平是没问题的。
虽说这种比较多少有点“田忌赛马”的嫌疑,但考虑到两者之间四百多年的差距,确实值得所有人思考。
之所以会有如此现象,据程刚自己的分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得归咎于江南一带发达的工商业和较高的城市化率,以及由此产生的大量就业机会。
老百姓总是最实际的,如果说读书认字不能为他们带来看得见的好处或便利,那么又何必去白费那个功夫呢?
对于当时的中下层人民而言,让自己的孩子去读几年蒙学,花费确实不小,但只要能写会算,就可以进城当个学徒,至少养家糊口总是没问题的,这便是最初的动力来源。
而越来越多的识字人口,又带动了基础教育的普及,拉低了受教育的成本,如此只需局势一直向好,便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古代封建社会基本不存在一直向好的情况,随便一个灾荒或者动乱都可能打破当时脆弱的平衡,偶尔出现的景气时代并不能用来说明今不如古,只能能作为佐证的参考。
实际上,这个道理古往今来都是一直通用的,建国后平均教育水平飞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那时飞速的工业化,而其中一段时期的增速放缓,则同样可以归因于此。
至于为何土共扫盲能够进行得如此顺利,则主要源于对农村基层的深入变革。
拿到平分而来的土地后,农民对土共的支持堪称空前绝后,而随时可能失去土地的压力,也让他们爆发出了强大的热情。
当所有人都知道要保卫属于自己的革命果实时,无论做什么都动力满满。
于是这股热潮便被顺势引导,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被集中到了军事领域,但也有不少汇入工业、教育等方面。
尤其是等到根据地日渐成了气候,工厂、学校、医院乃至军队,都对识字人口产生了极大的需求,这又进一步强化了民众对于受教育的迫切渴望。
而这些景象,在连一名大学生都可能找不到一份糊口工作的民国时代,自然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无论个别人再怎么呼吁,甚至亲身下场实践,也不可能直接改变眼下闭塞落后的局面。
再说回来,程刚给鲁树人看的调查报告,就详细记载了目前各根据地的文盲情况。
建立且开发较早的湘赣、赣南两地,虽然一直承担着战争的压力,但基础教育事业还是没有落下,如今已经与同地区建国后一到两年的水平大体相当,甚至在某些领域还略微超越。
说实话,这番比较看起来是有些寒掺,毕竟从程刚穿越到槿甘山起,已经过去六年时间了,即便按到达锐京算也有四年多。
但一个战争,一个和平,一个偏远山区,一个全国协力,确实是没得比的,程刚的金手指再厉害,也变不出活生生的人来。
“如果这些数据没错的话,你们的路子,想来才是最有可能成功的罢。”
快速读完《漂海录》之后,鲁树人又看起了程刚给他的调查报告,最后忍不住发出了这般感慨。
眼下红色根据地的发展速度,相比于建国后的三十年自然是远远不如的,可凡事都怕比较。
民国的烂,已经是烂到骨子里,烂到但凡有点深远见识的人,都不忍直视,所以在鲁树人才会表现得如此惊异,实在是土共有点太过鹤立鸡群了。
从初识开始,程刚就曾反复提起什么农村路线,对于这些尝试,鲁树人自然都是支持的,甚至还专门询问过,是否需要经费上的支持。
其实鲁树人自己的家底也没有多少丰厚,民国时期文人的收入确实不菲,但相应的花销也大。
就鲁树人而言,他的开销大头主要是接济他人,最近还拿了自己的不少稿费支援左联,所以经费无忧的程刚,自然是直接婉拒了,甚至连医药费没收。
但要说鲁树人从一开始就能够料到,土共会取得多高的成就,这也不尽然。
如今社会各界为了救亡图存,都在尝试着不同的道路,鲁树人从认识上偏向于无产阶级的路线,但也不可能直接预测未来。
因此,当他见到这份超乎其想象的报告时,忍不住发出感慨,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除了文字与数据之外,报告中夹杂的照片也吸引到了鲁树人的注意。
行军途中战士们在背上挂着写了大字的布单,田野上老老少少围在一架黑板前学习认字,还有更多的,是不同穿着打扮的人们在简陋的阅览室里读书看报,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
“实践已经证明了,汉字本身并不是阻碍文化普及的关键,过于繁杂的字体或许算是一种麻烦,但这可以通过简化文字来解决。
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道理,那些高高在上的文人和官员,嘲笑底层百姓使用粗陋不堪的俗体字,可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他们不喜欢,他们又算老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