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思想与后勤(第1/2页)

作品:《时空过客4251完本

“缴枪不杀!”

“红军优待俘虏!”

当这支部队从大山中兵分两路,一南一北宛如横冲直撞般地出现时,战局似乎已经定下了。

虽然两侧的兵力不多,但大量的自动武器、手榴弹,以及充足到奢侈的子弹数,确实极大地扩充了红军的战斗力。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以节省时间,先头部队并没有携带笨重的迫击炮和重机枪,不过在提前调配之下,这里已经将轻机枪普及到了排一级。

再加上程刚在42位面定制的67式木柄手榴弹抛射器,放在当下地战场上,也不失为一种利器。

这种简易的装备类似于掷弹筒,但射程和精度都不算高。

唯一的好处就是装上发射药后,可以直接抛射木柄手榴弹,相比于人力投掷的50米范围,使用的火药动力能够轻松将射程翻上一番以上。

至于精度,就目前的水平而言,肯定不指望能够一敲一个准,精确打击敌人的机枪点。

但在手榴弹和发射药不缺的情况下,使用若干人员密集投射,仍然具有一定奇效。

甚至在一些个别运气较好,或者技战术较为灵活的战士手中,还可以实现让手榴弹在敌人头顶爆炸,产生不俗的杀伤效果。

总而言之,整个红军不惜血本的支持之后,这支先锋算是根据地中的装备最为齐整,火力最为雄厚的一股力量。

因此,虽然人数上并不占优,他们却也能够给予敌人极大的震慑。

毕竟面对突然从山区窜出来的这股“匪徒”,大多数国军军官根本来不及观察其具体人数,往往只能依靠对方的火力水平以及经验来判断,

所以哪怕他们已经极大地高估了赤匪地装备数量,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赤匪主力就在眼前的想法。

而且长达近半月的追捕,又偏偏大量消耗了第四路吴尚一旅的士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支湘军队伍,水平本就一般,若是打顺风仗还算尚可,但面对此时的场面,就有些支撑不住了。

所以等吴司令收到下面各部传来的消息,发现居然南北两面均有赤匪主力出没,而且自己的部下全都显露不支、亟待支援时,委实有点想要再吐一升血的感觉。

其实对于红军而言,这次的第二轮攻势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回事,

想要从大汾赶到此处战场,整条线路的直线距离,看似只有四十公里左右,但事实上却需要横跨洛肖山脉,实际路程可能要从南北两边绕路的近三百里都要长,这还不算期间爬上爬下所需要耗费的体力。

最要命的是,当时从凝岗、林县一带分批撤离时,这支不到三千的队伍,实际上已经相当于穿过一次山脉了。

而等到堆子前伏击战结束,连日的行军,加上多个日夜的埋伏等待,以及那场颇为激烈的战斗,可以说几乎快要把这些指战员们的力气耗尽。

可在这之后,除少数被接往山上休整的伤员外,其他人都必须马不停歇继续出发,再次向西翻越回去。

相比之下,二十九团的那支新加入过来的队伍,倒是算轻松的了。

若说战士们没有怨言,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他们大多数人在一年多前还是军阀部队的士兵,或者干脆就是普通的农民和工人。

如此短暂的时间,想要把他们改造成十几年后那样铁一般的队伍,就凭现在的组织成熟度,还差得有些远。

要知道,人毕竟还是一种生物,在大多数的时候,生理性的需求往往会对我们的头脑决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不管是谁,等身体极度疲劳的时候,脑子里想的第一件事情,大多都是赶紧休息。

奇迹为何被称赞为奇迹,就是因为这往往是常人所不能完成的任务,要么需要在极度生死攸关之时刻,要么需要极强精神力量的支持,还往往会有相应的辅助条件以及不小的副作用。

若是把己方的这些奇迹当成可以任意复现的常规操作,那么这样的领导定然是不合格的,甚至可以说完全是拿自己人的生命来开玩笑。

经常下到基层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的李润石,肯定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他很清楚己方力量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但同时又得明白,想要不错过战机,给敌人来一个措手不及,又不可能不想办法克服战士们的生理极限。

这种情况下,唯有做好两个保证,一个是思想,一个是后勤。

前者比较好理解,对于这支部队思想上的先进性,后世大部分都非常清楚。

当然也要认识一点,历史上那么强大的精神力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产物。

就目前而言,刚刚成立不久的红军,还远远未达到十年二十年后的水平,甚至包括一些旧军队的陋习以及小农的思想,都还残留得非常严重。

残酷的生存环境,一方面会迫使人们在巨量的牺牲中锻炼出坚定地意志,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剔除那些不能适应环境的人——他们有的选择了逃避,有的选择了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