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复制产业链(第2/2页)
作品:《时空过客小说全本》有更好的办法,谁都不愿看到这些英勇的战士因为武器落后而过早地失去生命。
因此,虽说对于程刚的援助大家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如此慷慨的雪中送炭,还是让徐相前感动不已。
程刚能够理解对方的心情,但还是摇摇头说道:“讲这些可就太见外咯,我们都是工农红军,互帮互助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哈哈,道理归道理,感谢归感谢嘛,该表达的谢意还是要表达的。”
徐相前继续紧紧握住对方的双手,对于这位略显神秘的同志,他早就丢掉了怀疑的想法,只想着应该如何与程刚达成更加紧密的合作,今日之后就更加坚定了这个选择。
鄂豫皖最早时是在两年前,差不多程刚第一次过来的时候组建了一个修理小组,当时不过才只能造点大刀长矛和撅把子枪,都是彻底的手工化生产。
于是程刚当时就给了一批简单的加工器具和材料,以及几本初级科普书籍,再后来的几次又不断继续扩张,如今能够具备基本的修理能力,说不得可以少量仿制一些枪械,虽然还是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可也已经算是个不小的进步。
毕竟在历史同期,鄂豫皖三年斗争过程中,这里的军械所也只是生产了“撇把子枪3500余支”、“汉阳造步枪800余支”,有了程刚的参与,即便没有这次支援,根据地的年产量都不止这个数。
当然了,暴增的产量自然是有利有弊,在进一步改善红一军的装备状况同时,又急剧增加了对原材料的需求,即便程刚先前就留下了不少钢锭、铁丝、铜片等材料也是如此。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程刚自然清楚这背后的道理,现在中央苏区的军械厂大部分材料已经可以做到自给自足,只有少数性能要求较高的核心部件,才依赖他的“进口”,而程刚的目标,就是把这套模式继续推广到其他根据地。
从这个角度来看,情况可能要比徐相前,还有鄂豫皖的其他同志想象的还要更乐观一些,这并非是简简单单的增量,而是质的飞跃,是从传统手工业向真正意义上现代工业的迈进。
这第一步迈过去了,可能刚开始还显现不出威力,但只要继续坚持发展,将会是一番完全不一样的场面。
这点程刚已经在锐京看到了些许的迹象,毕竟工业最重要的不是设备和材料,而是作为最关键执行者的工人,以及将工人组织起来的这一整套制度,说是三年磨一剑也毫不为过。
而他这次带来的,正是那套已经在中央苏区初具雏形的方案,以及足以开启整个方案的火种团队。
只不过这些说出来,最后就只变成了“产业链”这三个字,从矿物开采、冶炼,到铸锻、机加工等等流程,不说全部到位,但也凑了个七七八八,即便真的遇到最严苛的封锁困境,也不用担心彻底停工。
再想得更远一些,这个模式甚至不用继续深耕,只需要重复发展下去,将来若是要遇到更加先进的工厂,只需要带上自己的队伍,也可以完成初步接管,少了更多顾虑。
这背后的小心思,程刚肯定没法一下子全说出来,所以在和徐相前闲聊时,他只是略微提了几句,便没有继续详谈了。
倒是这位徐副军长本人的经历,引发了两人挺多的共鸣,一时之间聊得都有些兴起了。
比如徐相前就回忆道:“总结这一年多,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指手划脚,评头品足。
我虽是副司令(军长),但不是特委委员,特委开会很少参加,有时讨论军事问题才叫我去,他们分配我做什么就做什么,叫带兵打仗就打仗;司令部的业务工作没人管,叫我管也行。
搞一段时间后,人家看你这人还行,能带部队打仗,能和群众打成一片,没有什么官架子、特殊化,慢慢地就信任你了。
取得了当地干部和群众的信任,才能立住脚,说话主动,开展局面。威信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吹起来的。”
这点正好与程刚的想法不谋而合,又或者说他本来就是向这些前辈学习才逐渐养成的这般习惯,所以程刚笑着说:
“总之就是不能搞‘钦差大臣’那一套,这是必然要坏事的,自以为是从党中央来的,下车伊始,这也批评,那也指责,不管是谁大家都不会欢迎,哪怕是从苏联过来的那也一样。
对于军事指挥员来说,如果不能带兵打仗,又到处哇啦哇啦地评头品足,谁都不会服气,哪来的威信。
而像我这种管后勤的,如果不能帮助大家解决难题,减轻部队和地方上的困难,那即便说再多话也不会有人听,过去是这样,现在也不例外,你说是不是?”
“对头,就是这样,要是大家都能保持这样的作风就好咯。”似乎想起了什么,徐相前深有同感地表示了赞同。
程刚看着他,坚定地说道:“放心吧,会的。”
ww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