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程老师(4k2)(第1/3页)
作品:《时空过客4251TXT八零》从根本上说,鄂豫皖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总体粮食供应只是仅限于够吃水平,部分区域粮食产量确实较低,这是不容改变的事实。
所以以大别山为主要区域,固然有利于红军以此为屏障,开展游击作战,但同时山多地少,土地贫瘠,也造成粮食供应的紧张。
对于程刚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同志都表示了赞同,并且在接下来的商议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然了,大家最为看重的自然要数程刚的意见,毕竟这位在中央苏区就是一直总管后勤的存在,而且只要看到红一军团战士们的营养水平,就能明白这位程部长确实有两把刷子。
不过这背后其实也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完美,因为赣南闽西一带的气候本来就得天独厚,虽然地处山区但雨热不缺,收成肯定要比北方地区高上一些。
再加上铁厂提供的农具,程刚带来的良种,以及根据地军民一年多来不遗余力的水利建设,这才有了丰收的效果。
此外,中央苏区在财政方面,因为有了程刚的援助,不需要大规模从白区采购物资,也就不用向外出售粮食,提升上来的财政盈余便省出了一部分,成了进入军民口中的福利。
所以从去年开始,程刚便不用大规模传送粮草,而将运力集中到了生产领域。
但细致分析下来就会发现,这样的模式其实很难在其他地区推广,必须要因地制宜才行。
只是鄂豫皖这边的同志不清楚底细,才使得程刚的建议充满了分量,引发广泛思考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争议。
“程部长,重视生产这点我相信大家都没有意见,这次你带来了不少种子,水稻、红薯、南瓜都有,而且这些作物还在赣、闽一带都取得了丰收,这次我们可以大力推广种植。
此外,不管是扩大生产铁质农具,还是积极宣传农业技术,这些只要具备了相关条件,肯定能起到不小的效果。
但是有一点,在农场建设方面,侧重于小农经济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于保守了?”
程刚拿出的这一揽子解决方案,大都是在过去两三年里经过实践检验的短平快办法,同时在这几个月里又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所以很容易就得到了不少认同。
但在个别问题上,还是有同志不太能够接受,比如特委书记曾钟生就觉得这位程部长似乎不怎么支持农场模式,言语中对这一套并不推崇。
不过即便如此,考虑到程刚的威信和丰富经验,曾书记也只是提出了一个“保守”的质疑,并没有将此提高到上纲上线的程度。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小农经济应该说是未来肯定要淘汰的产物,大工业大生产的农场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农业的必然趋势。”
对于同志们提出的质疑,程刚并不以为意,类似的问题他不知道回答了多少次,已经算是驾轻就熟,所以讲起话来当然自信满满,给人一种强烈的可信任感。
而且事实也是如此,程刚亲眼见识过所谓的工业化农场模式,美国那边什么情况就暂且不说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内的平原地区也在逐渐淘汰小农经济,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不愿意再停留在农村的一亩三分地上,这就是社会的进步。
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复杂程度要远超于所有人的想象,若是指望在没有足够的组织力情况下,简单地改变一下生产关系,就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进步,那么现实必然会站出来教做人。
所以程刚继续说道:“但是,根据我们在赣南推广的经验,农场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维持,才能保证生产效率超过小农模式的精耕细作。
就目前来看,我们的根据地,一缺富有经验的基层骨干,二缺足够覆盖全域的现代化农业设备,那么全面推行农场建设就有些不合时宜,甚至可能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唯一可取的办法,就只有搞军队农场,其他地方上的农场顶多只能作为试点,一旦在缺乏准备的前提下大规模推广,我们承担不起这个代价。
作为gc主义者,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工人阶级是最富有创造力,也是最为进步的阶级。
但想要在一个一无所有的农业区培养出足够多的工人,可不是随意拉来一批农民,给他们贴上工人的标签,就能把事情干成的。”
程刚说着这些的时候,脑子里也在回想过去自己犯下的那些错误,为了尽快培养起工人队伍,他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毛病,这本来也可以理解,但期间出现的种种问题,确实让人大开眼界。
他主持的根据地建设,其实很大程度上都在模仿建国后的二元制模式,即通过工农业剪刀差将资本集中到有限的工业生产中来,同时大幅提高工人的待遇和政治地位,并不断吸收其他阶级的先进分子进入工人队伍。
这么做的结果自然是显著的,但是其中相当粗糙的操作还是不免留下了一地鸡毛。
打个比方,初期招收进来的人员并不一定都能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