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兵马俑修复现场 (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毕)(第1/3页)
作品:《我为国家修文物有声小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建立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以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兵马俑陪葬坑为核心。
在三个俑坑当中,以一号坑的规模为最大,呈长方形,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
一号坑长230米,宽62米,距离原地表深米——米,面积约万平方米,坑内有10道宽米的夯筑隔墙,形成南北面阔9间,周围绕以回廊的格局。
凭栏俯视,东端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
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
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
向南站在观景台,看着一号俑坑之中,1000余尊兵马俑列阵于此。
他们如真人般大小,或身披铠甲,手持兵器;或腰束革带,腿扎裹鞋。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被眼前这壮观的一幕而深深震撼着——
这就是华夏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这就是华夏古代璀璨的文明,举一国之力,震惊千年后的世界!
“你别看现在这些兵马俑整整齐齐的,当年出土时,可没有一尊是完整的。”
2000多年来,经历过地壳运动和烟熏火燎,加上出土之后的氧化,秦俑再见天日时已经面目全非,残缺不全。
自1974年秦始皇兵马俑墓葬坑被发现以来,兵马俑的修复工作就与考古发掘工作同时进行着。
如今游客们看到的这1000余尊完整的兵马俑,凝聚着许多文物修复师的心血和汗水。
是他们,将发掘出来的一块一块陶俑碎片,重新拼凑完整,重现了兵马俑的风采,对于研究秦皇朝的历史、文化有着极其珍贵的科研价值。
看到向南一脸震撼的模样,陶屹雷脸上闪过一丝骄傲之色。
在这些兵马俑中,也有一部分是他的团队伙伴们日夜雕琢的结晶,如今能让向南感到震惊,自然值得骄傲。
顿了顿,陶屹雷又接着说道,“修复兵马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的修复师‘复原’一尊兵马俑,需要耗时2~5个月,你可以想象一下,这1000余尊兵马俑,耗费了多大的人力物力才能修复完毕。”
“这确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此刻,向南已然恢复了平静,听了陶屹雷的话后,微微点了点头,转而问道,“陶大哥,兵马俑修复的地方在哪儿?”
“就在一号坑的西面,那里有一个开放的修复现场。”
陶屹雷抬手往西边指了指,笑道,“走吧,我带你过去看一看。”
说完,他就抬腿往兵马俑的修复现场走去。
“好。”
向南应了一声,也跟了上去。
事实上,修复兵马俑,才是向南此来的目的,此刻听到自己终于能去兵马俑的修复现场看一个究竟时,连一向淡然的他都忍不住有些小雀跃。
“一号坑实际上要远比现在大得多,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
陶屹雷一边在前面走着,一边指着一号坑,对向南介绍道,“目前开放给游客近距离观看的已经发掘和修复完毕部分,只占了一号坑的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作为研究用途,而最后的三分之一,则可能永远都不会再发掘了。”
向南听得连连点头,这些东西实际上他并不是太关心,发掘工作,那是考古学家的事情。
他的工作,就是把发掘出来的破碎的文物,尽可能地“复原”。
如今的现状是,发掘出来的文物很多,但大部分破损的文物,除了一部分极其珍贵的文物之外,大部分都来不及修复,或者是文物修复师紧缺,根本抽不出人手来修复。
这也是华夏国内文物修复师们,痛并快乐着的原因所在——
一方面,为华夏上下5000年的璀璨文明,为华夏祖先们智慧和勤劳的结晶而骄傲;
另一方面,为深藏在博物馆仓库里的那些修复不完的文物而苦恼。
两个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一号坑西侧的兵马俑修复现场。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修复场地,和向南以前接触过的室内修复场所完全不一样,前来博物馆游览的旅客们站在参观通道上,都可以看得到兵马俑的修复过程。
修复现场摆放着一张张的工作台,七八个陶俑修复师在那里忙碌着:有的在清理,有的在拼对,有的在绘图。
在他们身边,则矗立着一尊尊待修复的兵马俑。
这些兵马俑,有的缺胳膊少腿,有的没了脑袋,还有的不知道什么原因,被“开膛破肚”了,一个个看起来颇为凄惨的模样。
再稍远一些距离,则是陶马的修复工位,几匹真马大小的陶马,正被木制的器具固定在那儿,等待着修复师们来修复。
向南在现场的一张工作台上,躺着一尊等待修复兵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