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 还原二十年(第1/2页)

作品:《听说我是神探类似小说

该打拐电影八字都还没一撇,主题曲自然不用着急。

余女士盛情邀请周南在电影开拍后跟组感受,可以和当事人,也即寻亲十四加八载,始终未放弃的父亲郭刚唐聊一聊,甚至可以与刘天王面对面交流一番,以寻找灵感。

这个可以有,虽然周南曲库饱满,但想找首刚好切合电影主题的歌曲,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而且打小看天王戏长大的,有机会见真人,周南表示非常期待。

这货似乎忘了,前提是他得有时间。

剧本并不厚,内容看起来也很质朴,就是以余元自驾游遇上的那位父亲郭刚唐为原型的艰辛寻子之路。

二十多年下来,他骑行五十多万公里,跑遍全国31个省,报废了10辆摩托车。

一路上,人生百态,一一尝尽。

故事毋庸赘述,自有导演掌控,观众评判。

此刻吸引周南注意的,是剧本中夹着的一张照片。

独特的昏黄色调,说明其年代大约出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一个两三岁的小男孩,坐在石墩上,背景是当时照相馆流行的幕布背景墙。

注意到周南的目光,余女士开口道,“他叫郭帅,今年,应该有二十四岁了。”

说起这个,余女士神色黯然下去,“老郭...是个伟大的人,这些年,他不仅只为自己找儿子,一路上,还曾帮助过百余名丢失的孩子成功回家,可...二十二年了,恐怕即便面对面,老郭都已经认不出自己的儿子了...”

人生有几个22年?再乐观的人,被现实一遍又一遍鞭笞,也该绝望了吧?在渺茫的希望下,能如郭刚唐一般行为的人,屈指可数。

周南觉着自己应该算是理性人,即便被“加载”了艺术人生,多了不少感性成分,仍旧前者大于后者,但此情此景,还是难免深受触动。

“余导,有郭刚唐夫妇的照片吗?”

对于周南的问题,余女士有些不明所以,但她是个严谨的人,为写剧本,各种资料应有尽有,应细尽细。

很快,余元就从手机里翻找出一张郭家三口的照片,递了过去。

受限于时代,加上翻拍,照片不甚清晰。

周南接过端详了许久,又问了句,“近照有吗?”

这下别说余元了,沈老爷子都好奇了起来,“你小子到底要干嘛?”

找创作灵感,需要看当事人照片?远了不行,还要近的?

恰因电影筹备完毕,开拍在即,余元正好拜访过老郭,近照还真有。

周南眼睛盯着照片,嘴里回复着沈老,“不太好解释,只是希望...老郭能看看他儿子现在的样子。”

这不废话么?

只要不是铁石心肠的正常人,谁又不希望呢?前提是得能把郭帅找着!

片刻后,放下手机照片,指了指桌案,周南再次开口,“和您老借个纸笔。”

这是有灵感了?这么快?已经好些年没有升起如此强烈的好奇心了,沈老爷子做了个自便的手势。

理论上,这种纯华夏式的布置,桌案上只有文房四宝,但谁让这是家酒店呢?现代纸笔并不难寻。

写歌?当然不是!那玩意儿又不急。

铺设完毕,周南回归了“老本行”,没错,是画像。

说起来,这还是他手伤痊愈后第一次画像。

人说三岁看老,大约说的是性格,但孩子五官业已成型,再加上父母的遗传特质,周南想挑战下自己,能否模拟出24岁郭帅的样子。

这种模拟,并非抖乐等软件那种简单粗暴的程序,而是一种经验技巧的判断。

一定要说有什么诀窍的话...骨骼,一个人的骨相,决定了其大部分的轮廓,而周南...似乎很擅长透过现象看本质。

只不过上次,他挑战的是由骨骼,还原一个面部高度腐烂的女尸,那次他成功了。

而此次,则是要通过一家三口的照片,还原一个两三岁小孩的二十年!

这次,他能成功吗?没人知道,因为即便画出来,也没办法验证。

岂非无用功?

可能吧,周南的初衷,也不过是想圆那位父亲的一个念想罢了。

没有急于动笔,他立于桌案前,闭目,一家三口的面部细节,在其脑中一一掠过,分析,模拟。

一分钟,二分钟,三分钟...

周南的额头似乎有些见汗。

五分钟,十分钟...

创作人的怪癖?

虽不知道这小伙子到底在干嘛,但意外的,沈老爷子和余女士谁都没想着开口询问,可见涵养功力都不错。

室内一片静谧。

半小时后,周南,忽然动了。

起笔,看走势,竟不是写字?

沈老爷子和余女士对视了一眼,均感出乎意料,盖因这二人直到片刻前,还一直以为周南大概率是在找灵感写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