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签约(第1/2页)

作品:《我的1979小说

曾所长听了这话,并不见得靠谱,什么叫引荐?

这分明是不负责任的话啊,他们合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出口。

有些话他不方便说,每一场会议,都是有会议记录的,他示意了一下坐在旁边的柳联想。

柳联想心领神会,笑着道,“沈先生,不知道你推荐的采购商跟你是什么关系?你也知道,我们对这次的合资是非常重视的”。

其实他父亲就是外贸促进会的,他才知道想做成一笔出口有多难,对中国来说顶多就是卖点矿产、土特产和陶瓷之类的东西。

沈道如胸有成竹的道,“香港金鹿投资不知道诸位听过没有?董事长于德华先生是我们长期的合作伙伴,其旗下的金鹿投资是跟我们合作创立的一家企业,每年为东莞创汇几千万,所以只要软盘的质量符合要求,出口是没有问题的”。

“你说的是今年刚刚被人民日报称为爱国港商的那位?”,曾所长忍不住问道。

“如果是同一个名字的,那就不会错了”,沈道如对于德华的了解并不多,也仅仅是见过两面。

计算机所的人听了这些自然放心了,既然出口没有问题,剩下的就是新成立公司的股权分配问题。

1980年,厉以宁前后两次提出要实行股份制,各地出现了股份公司形式的企业。这一新的经济组织形式虽然尚处于萌芽阶段,官方既没有认可,也没否定,但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合资比例上,我们坚持集体所有制,我认为我们至少是占有51%的合资比例”,曾所长肯定的说道,这个核心点是不能动摇的,什么都可以有错误,路线是不能有错误的。这阶段他们开会研究什么呢,就是这个合资比例的问题。

沈道如笑笑,这个比例有点多了,按照李和的要求就是20%就差不多了。

柳联想发展的好,有一部分原因是国企的身份,有国资委、财政部、计算机所这样的大树,如果没有了依靠,也许会成为无根浮萍,这也会是一笔失败的投资。

股权拿大头什么的问题,李和是真心不在乎,他也没有想过去参与管理,而且将来真的控股,加钱做个股权稀释就是了。

沈道如直接问道,“那你们计算机所可以拿出24万?”。

曾所长笑着道,“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专利这一块呢?你也知道,我们本身来投资,就是看重技术这一块的,如果专利这一块不归新公司所有,我们的投资也就没有什么意义”。

下面有人说,“这有什么关系吗?既然大家合作了,以后我们计算机所的不就是你们的?”。

沈道如问,“曾所长你也是这样认为的?”。

曾所长瞪了一眼那个乱说话的人,开什么玩笑,计算机所是国家所有,国家的东西怎么可能是私人的。

“那沈先生你的意思呢?”,

“我是在英国学习法律的,我只信白字黑字的东西。我希望计算机以部分专利入股新公司,我方可以适当的减少持股比例”。

两方都是迫切合资的,并没有什么谈判波折和唇枪舌剑。

最后商议下来,计算机所以双方的名义组建合资公司,提供场地、相关的注册手续。同时以包括汉字处理在内的十项专利入股新成立的公司,而合资比例达到了67%。李和这边就只有33%了,不过李和也非常的心满意足了。

虽然20万港币不是一笔大投资,但是依然举办了一次签约仪式,毕竟是一次象征意义的外商投资。象征意义比实际意义要大。

签约仪式的时候,市里的相关领导、中科院的相关领导都有出席,那么电视台和报纸的记者自然是随同。

在李和的授意下,沈道如当场宣布向中科院捐赠10万港币,用于支持国家的科学事业。

这就叫刷好感度吧。

沈道如就这样上了一次报纸封面,也当了一回爱国港商。

不过接下来的影响,都让沈道如和李和两个人始料未及。

沈道如所住的建国宾馆门口,已经让各家科研单位堵得水泄不通。

人家计算机所能搞合资,为什么我们不能?

我们也要挣外汇啊!

我们的专利不比计算机所少啊,说白了,大家都是缺钱,缺外汇,每年国家下拨的科研经费就那么一点,当然要学着计算机所搞自力更生了。

搞科研项目是有付出的,没有钱也不可能搞出什么名堂。

李和把那一长串的名单拿在手里,采油工艺研究所,金属压力加工研究所,玻璃搪瓷研究所,化工部乳胶工业研究所,寄生虫学研究所,甚至外地的研究单位都有,包括什么四钏维尼纶厂研究所,萍乡烟花鞭炮科学研究所。

李和仔细数了一下,居然有123家。

他感觉压力有点大,每一家都是非常不错的合作对象。

但是这些合作对象无一不是奔着外汇来的,他们都是要求出口,李和哪里有这个本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