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三章 宁得罪阎王(第2/4页)
作品:《寒门状元顾长安小说》定下个数字,各家回去稍微合计,明日各家就把能筹措的粮食清单交上来……您看如何?”
吕梁霖点头:“也行,趁着沈大人没来之前,先把事情定下。若沈大人到了后,真要去见的话,谁借出的粮食越多,谁就排在前面,沈大人或许会就此高看一眼,江南的买卖也就顺理成章落到他头上。”
姓冯的道:“那借多少粮食才合适?”
“自己看着给呗……就算你不想给,难道还有人会强迫你不成?”有人在旁奚落道。
姓冯的商贾气恼道:“哪个不开眼的乱说话?老夫在赈灾之事上一向不遗余力,难道谁还会吝啬不成?”
又有人道:“是否吝啬不一定,若非沈大人亲自前来,你们会想着借粮食?别想着哄抬物价,谋取暴利就是好的……先前开封府发出通告筹集粮食,你们如何回应的,自己心里最清楚。”
吕梁霖摆摆手:“诸位莫要争吵了,既然大家都有心借粮食,鄙人先在这里定下来,明日一早便统计数字,各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报上报。若有虚报,别怪事后朝廷追责!”
……
……
沈溪人尚未抵达,开封府城已就否借粮之事产生争议。
以地主豪绅为主体的群体基本选择抗拒,也包括他们投资开办的商号;而处于社会底层的商贾,则已做好准备,甚至主动求借,寻求能参与到新城的建设以及加入沈溪主导的新的商贸体系中去。
沈溪积极准备赈灾的同时,京城这边救灾组织工作进展却异常缓慢。
哪怕谢迁再有心,但因他思维的局限性,还有他行事的古板和固执,使得救灾推进非常困难。
“谢老,现在获悉,西北府库空虚,甚至今年宣府和三边还跟朝廷申请后续军粮补助,此时征调只怕会遭致军中强烈不满……若强迫遵行,西北地方必然会想法设法拖延,直至事情不了了之……”
杨一清单独跟谢迁汇报时,没有作任何隐瞒,直接把面临的困难跟谢迁说明。
谢迁叹道:“连年征战下来,西北屯田大计屡遭破坏,原本以兵养兵的计划基本破产……唉,大明窟窿实在太多了。”
杨一清赶紧请示:“之厚上奏已到京师,以他所见,朝廷需尽快借调银两往河南,以银两赈灾方为上上策!”
“什么?”
谢迁很意外,“他这么快就有上奏到京城?”
杨一清点点头:“非但如此,听说接到圣旨后,他立即启程,目前已到河南归德府,积极组织救灾,已初步稳定那里的情况,下一步就要到受灾最严重的的开封府。”
谢迁想了想,叹道:“他倒是兵贵神速,或许跟他正在北上途中,调头比较容易有关……这也是陛下为何指派他去赈灾的主要原因。”
杨一清心想:“这会儿还计较沈之厚行动快慢作何?不是应该先想想怎么才能消弭灾难?”
此时杨一清语气变得谨慎许多,因为他知道接下来说的话很可能会触及谢迁逆鳞,轻声道:“谢老,之厚的上奏中,提到以朝廷银两换取地方士绅存粮,同时向商贾筹措衣物和药材,并提出朝廷从全国各州府调拨粮食到灾区不妥,所以……”
谢迁板着脸道:“他还没当大明的家,便开始指责同僚所作所为?”
这话让杨一清很不自在,心想:“我现在当大明的家,不照样被你左右想法,连主见都不能有……到底谁才是户部尚书?”
杨一清试探地问道:“毕竟之厚人已在灾区,了解当地的情况,或许银子真有用……不如听他的?”
谢迁道:“大明这么多银子,都是他从外边找来的,跟佛郎机人做买卖,用那些不能吃不能喝的白银,换得大明如此多的绢布、茶叶等,这买卖他以为赚了,却是与民争利,偏偏朝中人还在为他摇旗呐喊。”
杨一清脸上满是苦笑:“那就是回绝他的上奏?”
谢迁摇头道:“老夫岂能私自决定赈灾大事?还是要向陛下请示……把他的上奏送去临清,让陛下知道他的意思。”
“这……”
杨一清越发为难了,心想:“谢老分明是在给沈之厚出难题,上奏用一天多才送到京城,再用一到两天传到临清,陛下给出批示后再送回京城,再回复沈之厚,这么来回折腾,那事情基本就黄了。哪怕实现,救灾工作也严重滞后。”
杨一清道:“谢老,救灾工作刻不容缓,您看……”
“那就赶紧把粮食调到灾区!”
谢迁生气地道,“去年各地不是有很多地方表功,说府库充盈吗?现在有多少粮食已经运上路?”
杨一清低下头:“只有几百石,都是京师周边征调来的。”
谢迁瞪大眼:“什么?才几百石?现在各地奏报受灾百姓可是有三五十万,这点儿粮食怎么够?”
“所以……”
杨一清脸色越发难看,这一切都是谢迁固执已见造成的,偏偏对方还以为一切尽在掌握,他现在不想争辩,在很多事上他都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