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三十一 梦回长安今犹在!(求你懂的)(第1/3页)
作品:《我的硬核职业生涯》当初,专门为编钟谱曲的任务,便交给了李文音。
但毕竟,编钟谱早已遗失无数,随着近代华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崩溃,大量文物的损毁,想要直接奏响古音无疑是极难的。
毕竟,华国的“旋宫转调”,虽然与西方音乐的“大调小调”,“变调”,“离调”,听上去似乎是一回事,但实际操作起来......
就好比你是一个在西方做了无数年西餐的厨师,需要用华国传统的食材调料与烹饪手法,去创造一个古代食谱,做出一道地道的华国菜。
有点难为人了!
毕竟,现代的音乐理论,都是基于西方古典音乐而来的。
何况,华国音乐就和华国菜的煎炒烹炸蒸焖煮一样,就连旋宫转调之中,都暗涵天地韵律,顺旋,逆旋,左旋,右旋。
更何况,华国五音七声十二律之上,以三种音阶形态施加于六十调上,变化出了一百八十个不同称谓的调。
更令人恶心的是,在华国古代的雅乐祭祀活动中,讲究随月用律,某月用某均,是有严苛的规矩!
例如现在的八月,即为南吕均!
南吕均,宫音的唱名即为a!
华国风无数可能性与无数种风格,便是基于这旋宫转调而来!
而和声的编排,更是需要以主织体,配以五声主调的和声,主题动机与润饰中,雅乐与燕乐的音阶需要区分,同宫与旋宫系统的转掉更是要钻研。
所以,在一些复杂的乐曲中,甚至是每一个小节,都可以看做一个旋宫。
正是因为其中复杂的乐理完全不逊色于西方的乐理,甚至因为体系的失传,导致零散的知识更多更杂,难以统一,所以华国风的作曲编曲,难度程度x。
所以,若是没有厚实的理论支持,并且为了迅速化,商业化,也必然会变得量产化。
好比大街小巷的华国风似乎定了论一般。
唱来唱去好像感觉都是一个样子。
但偏偏有人喜欢讲三古三新的框架,还定义了一个所谓的“古风”。
这样编排下,很多的华而不实的古风音乐,表面上很有古韵,实际上细致分析,就是单调的民乐+假声伪装的戏腔+五声音阶,缺乏了立体感。
但实际上是五声吗?
并不是!
甚至调上的西方味道极为浓郁,只不过是在重音上强求了五声。
亦或是光秃秃的五声没有任何的变调,旋律的走向僵硬且匮乏。
要么只是皮毛,要么只是披了一层皮毛。
反正听起来就是那么一个味道。
而李文音接受了这个任务,必然不可能去像是写华国风流行歌一样去作曲。
毕竟,古风的涵盖层面是相当之广的!
搜翻了无数的曲谱后,李文音赫然发现,春秋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曲谱,那是几乎没有。
就算有,也都是残缺的,很难有改编参考的价值。
还原古乐,自然是要根据当时的风俗,习惯,文化,与典籍记载的相关资料,根据古谱重编。
但古谱没有......基本就等于无从下手。
不过,幸运的是,在敦煌的莫高窟中,倒是挖出了一些残谱。
随着王学民教授的指挥,乐团蓄势待发!
观众们顿时来了兴趣。
来自于千年前的音乐,会是什么样的?
民乐团也随着曲目的变动,调整了一下坐姿与位置。
一圈奇形怪状的乐器,围绕着编钟,时刻准备奏响。
“为什么还会有竖琴啊?!”
台上有观众忍不住窃窃私语道。
“对啊,不是说华国的传统民乐吗?!怎么还会有竖琴?!”
“竖琴难不成也是起源于华夏?!”
“不可能!竖琴是起源于希腊神话的太阳神!”
“不对劲,这玩意看上去像,好像还有不少不一样,估计是一种近亲?”
“.......”
当然,不只是这些外国人,甚至国内的许多观众都在疑惑。
“这t是竖琴吗?!”
“好家伙,竖琴的顶上雕个鸡头就是华国的了?!”
“这都是从哪挖出来的乐器?”
这些言论刚刚冒头,一些醉心于传统文化的人顿时坐不住了。
就像是你永远不知道网络的背后说这句话的,到底是不懂装懂还是真大佬。
一名穿着唐装的小老头坐在电脑前,气哼哼的用一指禅打出一个一个的字。
四周的家具摆放明显颇为名贵。
身边的儿子看老头这样,简直是哭笑不得。
“竖琴个屁!这叫箜篌!”
“哦哦!箜篌长这样啊!”
“卧槽,见识了!原来箜篌是竖琴的近亲!”
“确实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这玩意是东汉从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