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八章 权力交替(第1/8页)
作品:《大明朱元璋谋臣》是夜,方世玉拉着徐增寿,彻夜长谈,大明武装剿匪部队,从京营挑选了八千人的部队,从应天府开始。
挨个山头盘查,寻找匪徒的踪迹,徐增寿也开始了他开挂一般的人生。
大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初八!
太和门,方世玉站在门内,一众朝臣在广场上,三拜九叩,行下君臣之礼。
在这前一天,朝廷的水师战船,在蓝玉的带领下,扬帆出海。
至于为什么是蓝玉,方世玉只能表示,船上都特么是藩王,寻常人真的压不住这些藩王。
二十个藩王,五千兵卒,拖家带口,三十余万人,还有蓝玉带领的四万人,出海的战船,高达两千一百六十余艘。
而方世玉没能如期迁都,也没能让蓝玉去打仗,为了不让蓝玉来烦人,索性把他扔到海上,看看这头猛虎,在海上能不能掀起狂风巨浪。
而这一天,方世玉第一次在太和门朝会诸臣。
也是朱元璋居于南宫后,时隔半年的工夫,大明朝廷的第一次大朝会。
礼部尚书张紞,户部尚书夏元吉,左侍郎王钝,礼部尚书陈迪,右侍郎方孝孺,兵部尚书候泰,左侍郎刘儁。刑部尚书暴昭,工部左侍郎郑赐,左都御史景清,右都御史练子宁。
除了远在泰安的严震直担任的工部尚书,没有被查处牵连到官仓失窃一案外,整个六部堂倌,近乎于大换血。
方世玉搀扶着病怏怏的朱标站在大殿内,太和门外,朝臣跪拜,文臣武将已经堆满了整个广场。
而就在前几日,方世玉听取朱紫怡的意见,由朱元璋的南北榜,干脆利落的一分为二,南方学子一次殿试,北方学子二次殿试。
两次殿试,分别选中状元,榜眼,探花定额,如此来,既是最快的解决了朝廷用人荒,人手短缺的问题,更是让方世玉赚足了北方学子的拥戴。
毕竟,往常的南北榜,虽然南北学子被分离殿试,但最终的状元,还是只有一个,迄今为止,也没有出现个北方状元来。
实则,明初的南北榜,并不算什么突然出现的事情,这分配,在宋朝就有极大的渔轮声响。
只不过是在洪武朝出现了巨大的高潮,而朱元璋也解决的让人应接不暇。
洪武三十年,南北榜的事情,朱元璋一口气杀了刘三吾,张信,白信蹈,连同洪武三十年的状元,刚刚被点了个月,一并被朱元璋车裂。
当然,这些人都只能是沸沸扬扬的南北榜的替罪羊。
而方世玉这样搞,虽然对南方学子有着极大的不公平,毕竟科举就是要一碗水端平,但奈何,方世玉现在就是端不平。
不过好在一切都能甩锅给朱标,方世玉只管告诉这帮人,都是按照朱元璋跟朱标的意思办的。自己只不过是个传话筒罢了,反正这江山也是老朱家的江山,又不是他的江山,他的目的只是让大明站在世界之巅,让华夏成为主宰。
大明三年一次科举,若是长此以往的南北学子入取定额,状元,榜眼,探花,应有尽有,虽然会给大明朝廷造成南北对峙乃至两方学子的对碰。
但这样的结果,也是方世玉喜闻乐见的,文人的新鲜血液补充的太快了。明末的东林党,楚党,浙党,根本就没有北方人。
极少数挤进朝廷中枢的北方学子,也只能屈居于这些党派之内。
南方学子认为家在南方,不收江南的赋税,提倡让利于民,方世玉不知道党争究竟是好是坏。
但文官集团铁板一块,对皇帝来说,就不是好事。
一步一步,方世玉搀扶着走到了太和门内在,扶着朱标那面鎏金打造的龙椅上坐了下来。
朱标伸手轻轻摸了摸,转身坐了下去,方世玉就站在一边。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下方,文武百官齐声呐喊高呼着,饶是双方隔了十数米的距离,方世玉还是能听到那震耳发聩的喊声。朱标则是眉头微皱,有气无力的揉了揉耳朵。
方世玉忙碌了四天,带着朱标在紫金山祭拜天地,前往后周世宗柴荣的墓前膜拜,祭奠太庙,一番忙活下来,朱标才坐在龙椅上,但朱标却感觉这椅子坐下去非常不舒服。
摇了摇头,朱标从底下取出一块垫子,放在龙椅上,重新坐好,登基之后,朱标的第一道命令是,去给方世玉搬个椅子过来,就放在龙椅旁边。
方世玉自然是无所畏惧的,刚刚坐好,礼部侍郎方孝孺上前一步,站在太和门外,同方世玉和文武百官中央!
手中拿着一份圣旨,敞开来读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圣君骤退,归养南宫,朕承皇天之眷命,列圣之洪休,奉洪武圣君皇帝之遣命,以奉太上皇帝,属以伦序,入奉宗内外文武群臣及耆老军民,合词劝进,至于再三,辞拒弗获,谨于今时祗告天地,即皇帝位。深思付托之重,实切兢业之怀,运抚盈成,业承熙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