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章 手不黑心不狠那就走不稳(第1/4页)
作品:《大明朱元璋谋臣》千千小说]
整个洪武年间,大明对于周边异族归降后的册封政策,基本都是按照属地来执行的。
可惜的是,洪武大帝去世以后,甚至就连永乐大帝在内,就立即把这个政策给抛弃了。
对鞑子的册封,瞬间就变成了以人为本了,就连之前被洪武大帝按照属地册封的朵颜三卫,也基本上不怎么严密管控了,最后也回到了以人为本上。
而方世玉这个政策,实际上就是洪武大帝自己想出来的,而且还是大明首创的,虽然被后面的皇帝废除了,但是在清朝的时候,反而再次被发扬光大了。
后世史学家,对于清朝能够控制蒙元部落,基本意见统一,那就是两个手段,一是武力征服,二是和亲。
但实际上,他们能够控制蒙元部落,最大的功劳,就是因为这个政策——盟旗制度!
这个制度实际上,灵感应该是来自于大明的卫所制度。
清朝那些皇帝,把那些蒙元鞑子,从原本属于台吉的部落里拎出来,打散再重编。
整个漠南以及漠北的鞑子,都被划分为二百六十二个旗,而管理其中某一个旗的官员,则被称之为札萨克。
只是这个札萨克的人选,已经不限于原来的鞑子台吉了,甚至可以是可汗,也可以是清朝的亲王或者郡王,到后来,就连贝勒跟贝子都可以成为札萨克。
虽然爵位不同,但实际上,每个札萨克的权力,以及地盘,基本上没有区别。
比如大明的国公跟侯爵,同样作为一个卫所的指挥使,虽然爵位不同,但小弟都一样,只有五千六百人,并不会因为爵位高小弟就会多。
而清朝的旗是作为一个单位的,更高一级的单位就是盟了,类似于大明的都指挥使。
在蒙元,清朝一共设置了九个盟。
阿拉善、巴彦卓尔、呼伦贝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兴安、伊克昭、昭乌达以及哲立木。
甚至其中一大部分名字,一直延用到了二十一世纪。
每个盟则设有盟长以及副盟长各一人。
这两个位置的官员,则有皇帝亲自从札萨克中挑选对他忠心的人来任命。
另外,清朝还有一个组织部门叫做理藩院。
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而这个组织部门时常都会派人去蒙元中进行检查,以确保不会有一个札萨克吞并另外一个札萨克这种事情的发生。
让每个札萨克之间的实力,趋于一种平衡。
这是清朝在汲取了明朝在蒙元部落的控制缺陷后,进行了更加彻底的更改,并贯彻执行到底。
但凡敢坚持鞑子传统的部落,那就全都砍了!
但凡拥戴盟旗制度的鞑子,就有赏赐。
而对于那些墙头草,两边倒的鞑子台吉,则实行缩小地盘,减少牧民这种惩罚。
于是,在清朝的漫长统治下,蒙元的游牧部落彻底被驯化为畜牧部落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实际上却是天差地别。
对于蒙元部落的掌控,更是达到了巅峰!
作为皇帝,甚至可以直接任免各盟的盟长,以及札萨克,就跟任免县令一般轻而易举。
那些以前骑在马上,纵横几个大陆的鞑子,彻底沦为了清朝的看门狗。
而那条看不见的狗链子,正是由卫所制度改进而来的盟旗制度。
永乐大帝也算得上文武双全,丰功伟业的皇帝了。
但是论起权衡之术,帝王之术,以及对待周边鞑子的手段上,依旧是远远不如他爹朱元璋的。
若是大明可以贯彻执行朱元璋对蒙元部落的政策,整个蒙元怕是早就被华夏一统了。
只要有了这群鞑子作为看门狗,那么裁撤九边的巨额支出完全就可以省下来了。
不仅如此,少了这群鞑子的存在,后金想翻出什么浪花,怕也是痴人说梦了。
还想入山海关,入主华夏?
都不用汉人动手,那群鞑子就把你老家给你一窝端了。
“若是照你所说,那不是等同于直接把辽东三部的台吉,任命为三个卫所的指挥使就可以了吗?”
刘伯温皱眉问到。
“并非如此。”(被人怼不能用肤浅这个词,实际上这就是加深主角烙印的词,类似于口头禅,一出来你就知道,这是主角。哎,卑微如我。)
“兀良哈以及乌奇叶特这两个部落,改编后的朵颜卫以及福余卫,原本的人马在一万余人,加上从翁牛特部划分过去的几千人,顶天也就一万五左右,至于能够上马参军的人,那就更少了,撑死也就四千人上下。”
“大明的卫所是多少人?那是五千六百人!把他们封为指挥使,那不是抬举他们了吗?”
“所以完全没必要,封个从三品的指挥同知,就算给他们脸了。”
“至于人数最多的翁牛特部,倒是可以考虑给他封个正三品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