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6章 千乘万骑走北邙(第1/2页)

作品:《春秋我为王奇书网

ps:推荐一本新书《战国霸天下》,跟春秋一样中二的名字,一位老作者写的,恰好七月下本书也写战国,大家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就当是预习一下那个时代哈哈。第二章在下午或晚上。

……

今年是一个暖冬,一月初二刚过,天气就开始回暖,然而成周王城的皑皑白雪才刚融化,整个城邑宫室却再度被素白所覆盖。

国人们一早醒来,就得知了天子驾崩的消息。对于周人而言,宫墙内外全然是两个世界,一边是钟鸣鼎食,灯红酒绿,一边则是无衣无褐,难以过冬。所以得知这个噩耗后,对生活麻木许久的国人只是哦了一声,听从贵人的吩咐在里闾门口挂上白布黑布,又继续面无表情地投入到生活的挣扎中,只是隐隐约约能听到宫里传来低沉的挽歌合唱之声。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这首《蓼莪》是用来抒发父母之死的悲伤,周的基础是宗法制,群臣和小宗都视君如父,君父之死如山陵崩塌,所以放眼望去,整个宫室都一片素白,头戴孝布,身披葛麻的卫士持着长戟静立在宫墙上,而大殿内外,成百上千的大臣、王族、公卿大夫同时啜泣。

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哀伤都是装出来的,唯一伤心的,恐怕只有周敬王的太子仁。

眼泪啪答啪答,从太子仁的眼睛里大滴大滴落下,滴在冰冷的地板上。虽然周敬王庸庸碌碌,但毕竟是他的生父啊,而现如今整个成周的担子,就压在太子身上了,再过几天,他就会成为新的天子。

然而还不等太子仁哭够,成周的执政刘公却跪着挪了进来,面色愁苦地在太子仁耳边说了如此这般。

太子也顾不上哭泣了,瞪大了眼睛道:

“赵国三万大军已至北邙!?”

……

北邙,也就是邙山,位于洛阳之北,东西百里,十分出名。不但是一处天然屏障,更因为此地风水极佳,是理想中的埋骨处所。山岗上树木森列,苍翠如云,登阜远望,伊洛二川之胜,尽收眼底;傍晚时分,洛阳万家灯火,如同天上繁星。所以后人有言:“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白居易诗中也感叹说:“北邙冢墓高嵯峨”。这是平王东迁以来,历代周王安葬之所,就连刚死的周敬王,他的陵寝也设在这里。

然而天子还没来得及出殡,北邙便尘土飞扬,有一支大军从孟津处开来,打着赵国旗帜,直逼洛阳北门。

这支三军三万余人,他们的出现可把成周君臣吓坏了,太子仁也顾不上哭丧了,连忙召集群臣,来商议如何应付。

“刘公,单公,二卿认为,赵军此来所为何事?”太子仁已经成年,但父王刚死,他来不及登基就遇上这种事,难免有些手足无措,便按照周敬王临终遗言,想从刘公单公处得到一点建议。

“自从黄池之会后,赵军从成周过境也是常事。”单公瞥了一眼太子,嘟囔着说道。

“那为何事先没有接到借道的请求?”太子仁不信,眼睛看向刘承,他是成周的执政,和赵国打过许多次交道。

刘承面露踌躇,恰好这时候一位刘氏家臣过来对他耳语一番,刘公转忧为喜,对众人宣布道:“赵侯那边的使者说,他得知天子驾崩,特地来奔丧。”

按照周礼,天子崩,诸侯有来都城奔丧的义务,还会提供一些下葬的钱帛,帮王室渡过燃眉之急。

这本应该喜闻乐见的事情,然而太子仁打死也不相信赵无恤是恪守周礼的诸侯,更何况……

“父王昨日才驾崩,赵军今日却已经渡过孟津,越过邙山,直逼成周,数万之众,至少是半个月前就集结准备好的。赵侯若是奔丧,带着少量随从即可,何必携带大军?若是过境,却事先不借道,这与直接对周室宣战有何区别?”

太子仁咬着牙:“赵无恤吞并鲁、卫,去年又在塞外称王,其宰割天下之心妇孺皆知,早先黄池之会上还有什么侯非侯王非王的传言,如今挑着先君崩逝的时候带大军来,只怕是有不臣之心!“

太子仁的担忧并不多余的,虽然成周依然是名义上的天子之邦,但经过箭射王肩、周襄王狩于河阳、王子朝之乱等一系列事件,昔日的赫赫宗周早已没落,王室威风扫地,缺钱缺粮,无兵无将,连地盘也只剩下方圆两百里的伊洛一隅之地。莫说与赵、楚这些大诸侯国相比,比之宋、越之类的中等邦国都不如。

普天之下,再也没有山呼万岁,率土之滨,再也没有万邦来朝,甚至连贡物都已经中断百多年了。

好在过去百年争霸中,齐、楚、秦、晋四强国也有不成文的默契,那就是普遍都遥敬天子,不轻易冒犯。夺取洛邑一隅之地,好处不见得有多少,却可能引发列强群起而攻之,利弊一目了然。

所以晋国虽然眼馋王室土地,却只能通过驱赶陆浑戎入伊洛这种间接方式一点点窃取;秦穆公一直渴望东进,却宁可去郑国冒险,也不会入侵洛阳;楚庄王那么不可一世,也会在问鼎之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