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三节 汤允文到来(第1/2页)
作品:《临高启明听书 免费》黄安德简单的布置了下任务:首长决心、敌情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根据地图上的标注这一区域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流民聚居区,在方圆五平方公里内大概有四五十处窝棚。估计在这这一区域里生活的人口不会少于一百人。
十个人在这么大一块地形复杂的区域里抓一百个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有两个优势,首先是黄安德清楚每个窝棚的具体位置和最佳的抵达路线;其次每个窝棚彼此的之间的距离至少在二三百米以上,而且之间有许多丘陵、杂木林和蒿草间隔,只要动作迅速保持安静就能逐个进行抓捕。
班组随后商量了行动路线,决定在行动区域较为中心又隐蔽的地点设置临时关押点,抓获多人之后再一起押送回来,免得来回奔波浪费时间和体力。又对联络方式、行动信号进行了反复核对,直到确保每个人都了然于胸。
“好了,出发!”
抓捕行动持续了二天时间,黄安德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抓获流民一百多名,缴获生产资料、粮食一批。
王瑞相关照将人和物全部送往百仞城发落。被捕获的流民睁着惊恐而茫然的眼睛,捆成十个一串的纵队被带走了。至于他们已经开垦出来的小片田地因为过于分散,道路不便一律放弃抛荒。
从符有三家没收来的土地,邬德指示以先佃给符不二耕种以免抛荒,收成按照公四民六分配。
博铺港外,琼州海峡。
“这里是博铺?”话语中透露出惊讶。
问话的人年约四十,面皮黝黑皲裂,显然是多年饱受海风吹拂的结果。一双眼睛很是有神。他站在一艘琼州海峡里常见的双桅渔船的甲板上,注视着远处的博铺港。
“是,大人。”旁边的人小声而恭敬的回答道。
“你又忘了!”被叫做大人的中年人不满的斥责道。
“是,是,老爷。”
“有叫渔民老爷的么?”中年人对手下绕不过弯来很是不满,“叫我当家的。”说着从装鱼虾的篓子下面模出一只竹筒,打开,里面滑出一件黑色的器物来。这是在当时中国最稀罕的玩意之一――只荷兰制造的单筒望远镜。是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里买来得。只有广东福建沿海的少数将领占了近水楼台的光,才有了这件稀罕物。要知道这东西就是在欧洲也刚刚发明出来不到20年。
中年人把千里镜凑到眼前,按照红毛人的教他的法子闭起一只眼睛,缓缓的抽动镜筒,视野渐渐清晰起来,立刻颤抖了一下:他看到了临高角堤岸上的炮台。
这座炮台当然不是大明的军队修得。这点中年人很清楚,他仔细的看了看,这座炮台的样式和普通的炮台不一样,倒和孙元化大人倡导的“西法墩台”有几分相似。看来这传言果然是真得了!
这个手拿望远镜的人,正是穿越集团的军部、情报部门每天都会提到的一个人:大明广东琼崖陆路等处兼管白沙水寨海防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汤允文。
从这长长的头衔就知道,此人是大明在海南岛的最高驻军长官,海南岛上的明朝水陆驻军都归他掌握。穿越集团和大明政府的第一仗十有八九是要和他的部下开打的。
穿越集团的到来,汤允文知道的并不晚。d日当天,烽燧上就向他报告:临高的烽火台告警,有海盗入侵。这不算什么新鲜事:这一带海盗入侵是家常便饭,以驻军的力量无力一一采取应对措施,采用的无非是“紧守营寨城池,待贼自去”的策略。故而没有引起他太大的重视。十多天后他收到了临高县衙的求救信,宣称有一股“海外巨渠”登陆临高了,目前正在临高筑营,有“长踞不去”之意,请他速速发兵驱逐。
以他的职责所在,这样的求救信自然是应该派人去实地查勘一番,再决定是否出兵。但是汤允文面对的局面实在让他无法轻易出兵。
汤允文的名头很大,理论上全海南岛的水陆驻军连募兵加卫所统归他指挥,实际真正能随时可动用作战的主力部队仅有二千多人。主要是水军。驻扎在海口千户所的白沙水寨。实际上,“白沙水寨海防参将”才是他真正的职权所在。能用来打仗的也就是这点人马而已。
至于岛上到处分驻的卫所军,除了勉强用来“抚黎”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不到三千人的水军部队,还要派出相当一部分分驻在全岛会昌、常宁、羊角等处进行海上巡逻。而他们要面对的是却是空前的海防压力。明末的广东洋面上充斥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海盗,有职业化的海盗,有亦商亦盗,也有沿海渔民客串的。西洋人也不时出没来助兴,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和荷兰人一边贸易一边抢劫,伺机还想在这里寻找一个落脚点。
所谓蚤多不痒,债多不愁。汤允文面对这样四处生烟,处处起火的海防局面已经完全麻木了。无论吴明晋如何的来信哀求,把情况说得如何的严重――汤允文一概不为其所动。
他做出的姿态是派遣了二艘巡船去博铺查看――原本这是海防的制度,琼州西路的海上巡防,每四天就要到一次临高洋面,但是近些年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