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章 朝局巨变(第2/3页)
作品:《韩四当官百度网盘》提到圆明园,任钰儿不禁抬头道:“听大头说,皇上得知圆明园被洋人焚毁,差点晕倒,一连几天都吃不下饭,好不容易睡着了都在梦中说愧对列祖列宗。”
“不吃怎么行!”
“现在好多了,总算能用点膳,可……可是……”
“可是什么?”韩秀峰追问道。
任钰儿深吸口气,无奈地说:“可能是苦闷彷徨,需要排解,皇上这些天不但寄情酒色,好像还抽上了大烟,甚至自称‘且乐道人’,反正是今朝有酒今朝醉,三五天也难得批阅一次折子。”
“如此说来,这些天的政令大多出自端华、肃顺之手?”
“也不全是,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劝过几次,皇上刚开始还能听进几句,后来嫌她们烦,江山社稷弄成这样又不好怪罪皇后娘娘和贵妃娘娘干政,竟让断文识字的贵妃娘娘帮着念折子,然后在折子上做个记号,郑亲王、怡亲王和肃顺大人他们猜。”
提到皇上,王千里忍不住问:“钰儿,那恭亲王和文大人奏请圣驾回京累次被驳回,究竟是皇上的决定还是郑亲王他们的主意?”
“据我所知是皇上不愿意回京的,毕竟洋兵只是撤出了京城,并没有撤离京畿,据说在天津驻了好多兵,皇上担心洋人去而复返。”
“那迁都的事呢?”
“据贵妃娘娘说皇上倒是有意迁都,可一时半会间哪下得了这么大决心,而且郑亲王和肃顺大人似乎觉得贸然迁都不妥。”
皇上“巡幸木兰”之后,之前的邸报也没了。
但作为加兵部侍郎衔的钦差大臣,朝廷的一些大事韩秀峰也在“四百里密谕知之”甚至“六百里密谕知之”中的一员,这些天看过几十道密折密谕,知道恭亲王、文祥、桂良和宝鋆等王公大臣,见皇上不愿意回京便奏请迁都。
热河要什么没什么,做什么都不方便,郑亲王、怡亲王、肃顺一样觉得迁都倒是个好办法,但可能见留守京城的恭亲王、文祥、桂良和宝鋆等王公大臣“挟洋自重”,渐渐成了一派,又不敢轻易同意迁都。
毕竟能随驾的官员终究不多,他们这些在节骨眼上随皇上“巡幸木兰”的王公大臣,在京里的那些文武百官看来全是贪生怕死之辈,真要是就这么迁都,很难说会不会招来更大的变故。
值得一提的是,就算迁都也得想好往哪儿迁。
恭亲王、文祥、桂良、胜保和宝鋆等王公大臣奏请皇上巡幸西安,以蒋琪龄为首的一些文官奏请皇上巡幸太原,尽管谁都能看得出他们那些山西籍的官员全有私心,但理由却非常之充分。称太原古称晋阳,乃北魏、北齐、五代王业所基,表里山河,险固雄胜,适于巡幸,以图再举,而且离京师近。
反正往大处说,因皇上巡幸木兰,文武官员分成了京师、热河两派。因迁都之议,又分成了西安、太原两派。朝局不只是动荡,而是发生了巨大变化。
韩秀峰实在不想掺和进去,正不晓得该说点什么好,王千里又苦笑道:“四爷,皇上已经恩准了恭亲王和文大人所奏,恭亲王和文大人正忙着筹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可光有衙门不能没人,而京里能跟洋人交涉的官员又不多,竟把厚谊堂的那些老人全找去做章京,甚至急召王乃增、云启俊、特木伦等人回京做总办章京和帮办章京。”
“这倒是个好消息。”韩秀峰喃喃地说。
“四爷,这可是个一切均仿照军机处办理的衙门,设总理大臣,大臣上行走和大臣上学习行走,另设总办章京、帮办章京、章京若干,据说甚至打算跟军机处下设方略馆一样,筹设同文馆!”
“这是好事啊!”
“可论夷情,满朝文武谁能比您更熟悉?何况您现如今已是赏带二品顶戴、钦加兵部侍郎衔的上驷院卿,可皇上却驳回了恭亲王和文大人所奏,不让您回京去这个新设的总理衙门在大臣上学习行走。”
不等韩秀峰开口,任钰儿便抬头道:“四哥,这事儿我听说过一些,好像皇上原本是打算让您回京的,郑亲王和肃顺大人却觉得不合适,也不晓得跟皇上说过什么,反正皇上后来就没恩准。”
“洋人都已经撤到天津了,密云这边没之前那么吃紧,郑亲王和肃顺大人为何却得不合适?”王千里不解地问。
韩秀峰沉思了片刻,苦笑道:“还能因为什么,他们晓得我跟博川的交情,晓得恭亲王和博川正在筹设的那个总理衙门用的大多是厚谊堂的老人,担心我回京之后人情难却,会稀里糊涂地倒向恭亲王。而他们现在本就势单力孤,又怎敢让恭亲王和博川‘釜底抽薪’!”
“四爷,照您这么说,恭亲王和文大人早就料到郑亲王和肃顺大人不会同意?”
“这是自然。”
“可文大人明明知道事不可为,为何还联衔奏请调您回京?”
“这我就不晓得了,”韩秀峰深吸口气,起身道:“他们怎么闹是他们的事,我是不想再掺和了。至于王乃增、云启俊、特木伦、林庆远和张得玉他们,能入值新设的总理衙门,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