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章 鉴定《松柏同春图》 (更新完毕)(第1/2页)

作品:《我为国家修文物免费完整版

“幸会。”

向南跟他握了一下手,笑着点了点头。

“行了,既然你们都已经自我介绍过了,那我就不多嘴了。”

站在一旁的柳河川挥了挥手,忽然插话道,“我先出去一会儿,你们就在这里聊吧。”

说完,也不管向南和老赵两个人一脸懵比的表情,甩甩手就离开了。

“咳咳。”

等柳河川走了之后,老赵干咳了两声,笑着对向南说道,“老柳就这个脾气,二十多年前还是个新兵蛋子的时候,也是这副爷爷不疼姥姥不爱的样子,连班长都拿他没办法。”

说着,他抬手示意了一下,“来来来,向专家,咱们边喝茶边聊。”

向南也没多说什么,笑着在对面的沙发上坐了下来,开口说道:“刚刚我听柳老师说,赵总找我有事……”

“老柳都说了啊?”

老赵将一个新烫过的茶盏放到向南的面前,然后端起茶壶给他倒了一杯茶,这才说道,“我这次确实是专程从东北赶过来找向专家您的,主要是有个事情,想请您出手帮忙。”

“是这样的,前一段时间,有一个生意伙伴跟我拆借了一笔钱去做投资,结果市场行情不好,他把钱都给亏了,实在没办法,他知道我喜好古代字画,就将一幅文徵明的《松柏同春图》设色绢本镜心画作抵给了我,我看来看去,都觉得这是文徵明的真迹,可我认识的诸多古书画鉴定专家,却是说法不一,有人说是真迹,有人又说是赝品,搞得我心里面七上八下的。”

顿了顿,他继续说道,“我听说您不仅在古书画修复这一块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专家,在书画鉴定方面也是个大行家,想来想去,我就找上门来了,还希望向专家能出手指点指点!”

说完,他抬起双手朝向南拱了拱手,江湖气十足。

向南听完之后,也是很意外。

他以为这赵总从东北赶过来找自己,是为了修复文物,毕竟他的身份始终都是文物修复专家,可不是什么文物鉴定师。

当然了,文物修复师本身就需要具备比较高的文物鉴赏能力,否则的话,你连真器和赝品都区分不出来,还怎么指望你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和手法去修复这件文物呢?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总来找自己,也没什么不对。

想了想,他笑着说道:“赵总你把画带来了吗?”

“带来了,带来了!”

听到向南这么一问,老赵顿时心花怒放,连忙从随身带的那个大包里将一幅包得严严实实的画作取了出来,然后递给了向南。

向南接过这幅文徵明的《松柏同春图》,转头四处看了看,起身来到柳河川的办公桌前,然后才将画作外面的包装拆开,把《松柏同春图》平摊在桌子上。

古书画的鉴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长期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古书画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特征,如书画家或他人署款题跋的格式、书画家的印章及收藏者或鉴定者的印记、书画的形制及装潢形式、书画作品的质地,以及书画家的创作艺术形式等等方面,都可以成为鉴别书画真伪的依据。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今,鉴定界已经可以采用碳十四的检测方法来检测古代墨迹,以此判断墨迹存留的时间,用来判别古字画的成书年代。

但这种方式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它可以辨别后世临摹的画作,却不能判断同时代画家的临摹作品。

将这幅文徵明的《松柏同春图》平摊开后,向南先是拿眼睛整体扫了一眼,画作的绢帛颜色泛黄,边角部位还有一些明显的细微开裂和皱褶,画作的裱纸用手摸上去,也有些干涩。

光是从外表上来看,这幅画作的确是有些年代了。

华夏的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勤劳任力,而且还具有很强大的创造能力,早在5000年前左右,就已经创造出了绢帛。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不同的阶段,绢帛的织法和品类也大多各有特点。

而这,也成为了绢本画作鉴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明代早中期的时候,有一种质量比较低的很稀薄的绢帛,有的稀如罗纱、粗如夏布。

这种绢由于太稀不容易着墨,因此,当时的书画家们,往往先在绢帛的背后托上一层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比如,明代的画家张路就经常使用这种绢帛来创作。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身为明朝内廷供奉的王谔、吕纪等人用的绢帛,虽然不是贡品,但比张路用的就要细密匀净得多了,但他们用的绢帛还是比不上宋代的院绢。

明代唐寅在《六如居士画谱》中,引用元代画家王思善的话来说就是:“宋有院绢匀净厚密,亦有独梭者,有等级细密如纸老。但是稀薄者非院绢也。”

比如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以及宋代佚名画家的《胆瓶秋卉图》,这两幅作品所用的绢帛都很细密,质量比较高。

因此,赵佶的《听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