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一章 你对我是不是有什么误解(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毕)(第1/3页)

作品:《我为国家修文物百度百科

2008年,为了迎接京城奥运会的召开,京城故宫博物院将文华殿改设为陶瓷馆,展出博物院珍藏的上至公元前5000多年、下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各类陶瓷精品。

陶瓷馆共展出400多件精品陶瓷器物,按时代发展顺序进行排列展示,供游客和陶瓷爱好者鉴赏研究。

整个展馆分为三个展厅,一号厅展品主要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到清代广彩瓷器。

其中代表瓷器为:唐代青釉八棱瓶、明嘉靖五彩鱼藻纹盖罐、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唐三彩等。

二号和三号厅展品为明清代宫廷瓷器,代表瓷器为:雍正粉彩蟠桃纹天球瓶、乾隆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等。

带着满腹的疑问,向南抬起了脚步,紧紧地跟在钱昊良的身后,也进入了文华殿。

两个人目标都很明确,因此也并没有在其它区域停留,直接就来到陶瓷馆三号展厅——明清宫廷瓷器。

在一处展区内,还没有靠近,向南远远地就看到了那尊连带底座,差不多有半人高的“瓷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看照片和看实物,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感受。

在照片上看,“瓷母”浑身上下花花绿绿,就如同一个身穿花衣的村姑一样,又俗又土,和雍正瓷器所推崇的庄重、素雅完全不沾边。

也难怪网友们看到比“瓷母”还要土的现代仿制品的照片以后,会笑话它是“土丑审美大花瓶”。

而在现场看到“瓷母”真面目时,它虽然还是色彩鲜艳,图案也十分热闹,但还远远谈不上“丑陋”二字——最多就是显得有些花哨罢了。

至于审美,那就见仁见智了。

向南并不关注这些,他最想知道的,那17种高、低温釉彩,究竟是如何烧制在同一只瓷瓶上的呢?

“瓷母”成为文物网红之后,在网络上就有不少人发出质疑声,认为“瓷母”是分开烧造,之后拼接而成的。

又有人说,“瓷母”的17种釉彩之中,其中有一些是仿造上去的。

比如说,仿哥釉开片,就是人工画上去之后,再入窑烧制的。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如今,“瓷母”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就在面前,他又怎么能忍得住?

向南深吸了一口气,沉寂了许久的“时光回溯之眼”悄然开启。

……

清雍正六年(1728年),时年四十有七的内务府员外郎唐英,被朝廷派驻景市御赐窑厂监督,做督陶官年希尧的助手。

唐英十六岁进入故宫养心殿做杂役,渐渐地学得能书善画,在成为内务员外郎以后,他除了巡视、督查待办处各匠人的工作情况以外,还兼着为皇帝画瓷器的样稿,雍正曾称赞其“画得款式甚好”。

能诗善画,又做事踏实,唐英深得雍正的赏识。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景市御窑厂督陶官年希尧犯下错误之后,他才会被雍正派驻到了景市,协理常驻淮安的年希尧办理陶务。

“任重而道远啊!”

唐英坐在马车上,透过不断被风吹起的车帘,看着眼前逐渐变得陌生的环境,心中暗叹一声。

他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前半生也一直生活在京城里的深宫大院,对南方其实没有什么印象,此刻忽然要前往地处江南的景市负责陶务,心里莫名地有些发慌。

最让他头疼的是,他虽然为皇帝画过瓷器的样稿,那也只是画画而已,实际上,他对陶瓷事务一窍不通,到时候又该如何管理?如何督导完成朝廷的烧造任务?

想着想着,他脑子里忽然冒出一个很无厘头的念头来:

“皇上是不是以为我会画瓷器样稿,就肯定懂得烧制陶瓷了?”

“他对我不会是有什么误解吧?”

调侃自己归调侃自己,唐英在前往景市的一路之上,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

既然皇上信任他,将御窑陶务交给他来管理,那他就要尽心尽力去做好,问题就在于,他该如何破局才好?

半个月之后,唐英抵达了景市,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静悄悄地上任了。

在来时的路上,他已经想好了办法:欲破局,先入局!

想要管理好陶务,那就必须清楚了解陶瓷烧造的每一个细节,唐英决定先从学习陶艺入手。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唐英看着御窑厂里的打着赤膊流着汗的工人们,心中不知为何也迸发出里一股豪情来,哈哈大笑起来,“从此以后,我唐英也是一名陶人了!”

四周在忙碌着工人们,都纷纷停了下来,转过身一脸诧异地看着这位从北方远道而来的新任督陶官,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高兴。

在他们看来,从京城里被派驻到窑厂里来,多半是被贬斥了,莫非这位新任的督陶官已经气昏了脑袋?

唐英才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呢,此刻,他已经颇有一些“老夫聊发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