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盛世瓷器(二合一章,今日更新完毕)(第2/3页)

作品:《我为国家修文物小说

各大名窑瓷器在景德镇御窑厂再现,让那些在典籍里记载的各地名瓷在他的主持下完美呈现。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唐英派遣了一大批窑工去哥窑、汝窑、钧窑、定窑、龙泉窑、湘湖窑等华夏各大名窑,搜罗配方或瓷片标本,或者仔细研究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然后再带回御窑厂来。

唐英再集中力量,对这些资料反复研制、试验,让那些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各地名瓷,逐渐在他的手中死而复生。

这一批派遣出去又回来了的窑工,如今都已经成长为了工头,成了唐英的得力助手。

“嘶!这……这新瓷画样,也太丑了吧?”

一个长得五大三粗的中年壮汉,看着旁人手中的画样,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冷气。

“牤牛,自己掌嘴!”

唐英脸色猛地一沉,低喝道,“皇上亲手绘制之物,岂容你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不要命了吗?!”

那名叫牤牛的中年壮汉闻言,脸色顿时变了,连忙抬起双手,左右开弓,狠狠扇了自己两巴掌,这才苦着脸说道:“大人,我错了,下次不敢了。”

“哼!你还想有下次?”

唐英见他两边脸颊都红肿了起来,心下也有些不忍。

但这外号叫作“牤牛”的壮汉,做事虽然是一把好手,但说话常常不过脑子,脱口即出,幸好这里面都是自己人,若是那个小太监还在这里,恐怕这事儿就麻烦了。

“大人,这‘各种釉彩大瓶’,工艺实在是太过复杂了。”

就在这时,御窑厂的把头,一个年纪和唐英相仿的老者,一脸凝重地开口道,

“一十七种釉彩,一十五层纹饰,瓶腹还有一十二幅开光图案……烧制成功的几率,近乎于无。”

御窑厂的把头,又称作把桩,是烧窑时专门看管窑厂的人。

这是一个很牛皮的职业——窑厂里的人行自走温度计啊!

清代烧窑是没有温度计的,但是烧窑又需要判断窑温。

这时最需要的就是经验和技巧,这是只有把头才有能力做到的。

判断窑温有好几个办法。

一个常用的办法就是,在窑里靠近观察口的地方,放几个瓷土捏的圆锥,叫火照。

它在高温时会变红、变软,然后还会弯下来。

把头在看窑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用铁钳夹出一个火照,看它变软的程度,从这里就可以来判断大概的温度。

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办法就是,朝窑口里吐一口口水,口水在蒸发之前,会变成小水珠不断跳动。

据说,厉害的把头,能够根据水珠跳动时的高度,来判断窑内的温度。

当然,把头的工作远远不止判断窑温这么简单,他还要控制窑温。

此外,在装窑烧制之前,把头还需要把不同温度要求的瓷器,安排在合适的位置。

在有的窑厂里,这个工作有专门的师傅来负责完成,就叫作满窑师傅。

总而言之,把头是一个窑厂里,能否成功烧制瓷器产品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你说得一点也不错,这些我也都知道。”

唐英听了把头的话,也是沉默许久,这才一脸复杂地说道,

“可皇命不可违啊!皇上既然下了令,哪怕工艺再复杂,烧制过程再困难,咱们也要迎难而上,将这‘各种釉彩大瓶’给烧制成功!”

虽然一开始见到这“各种釉彩大瓶”的画样时,唐英有各种各样的不满,也在心里面对这件“土丑审美大花瓶”各种吐槽,但冷静下来以后,细细一想,他便明白了:

乾隆皇帝想要烧制这件“各种釉彩大瓶”,并不是审美出了问题,而是为了“炫技”!

乾隆皇帝爱“炫技”,又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比如说为了显示他的文采斐然,还专门提拔了好几个作诗能手,当他的“枪手”。

每隔一两天,乾隆皇帝就会有新诗“出炉”,是不是他亲手写的还不知道呢。

再比如,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王羲之的名帖《快雪时晴》。

《快雪时晴》本来只有右边的两行字,乾隆皇帝为了“炫”自己的书法,在左边空白处题满了字,而且还在空白处扣了好几个大大的“乾隆御览之宝”印章。

最夸张的是,他还在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

乾隆皇帝爱好广泛,也正是因为此,他“炫技”的事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真要一一叙说,估计一两天都不一定能够说得完。

但这一次,或许他不只是单纯的“炫技”?

华夏制陶技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距今大约20000年至19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夏代,又出现了原始瓷器。

可以说,陶瓷发展史是华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华夏人在艺术、人文上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通过陶瓷艺术来体现。

宋代则是瓷业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