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大明大航海时代的来临(第1/2页)
作品:《大明最后一个狠人笔趣阁无弹窗》历史上的英荷战争不仅影响了整个欧洲格局,同时也影响到了东亚局势。
在东亚,英国采取了和明郑王朝合作的策略,而尼德兰因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因素,开始和满清合作,另外尼德兰也是唯一可以和德川幕府交易的西洋势力。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尼德兰想要反攻,就派人联合满清,一起打台湾灭掉郑氏。
满清这帮啥也不是的犊子,为了消灭大明的最后一丝残余力量,自然乐于接受。
双方最终达成了初步的合作,还签订了一份军事协议,由汉奸靖南王耿继茂,闽浙总督李率泰二人在协议上签字。
(本书中,耿继茂他爹耿仲在辽东大战时当了明军俘虏,被手办大师李廷表剥皮实草做成了人形标本;
李率泰则跟着洪承畴到了东胜神洲,受封大东国定北王......)
清荷联军成立后,随即兵分三路向金门、厦门地区的郑军发起进攻。
金门海战郑军取胜,降清的陆路提督狗汉奸马得功兵败自杀。
然而此后,在汉奸施琅的带领下,清军接连取胜,郑军无奈退至铜山地区。
而后,清荷双方就下一步进攻目标起了争执,开始出现了狗咬狗局面。
东印度公司意图直指台湾,但耿继茂和李率泰这两个汉奸主帅认为应该先克铜山,以免在进攻台湾时腹背受敌。
最终双方咬累了,争执不下后军事合作遂告终止,各自拍拍屁股散伙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尼德兰人认为鞑清做事太磨叽了,打台湾的战事拖的越久,东印度公司往里填的钱就越多,算到最后可能会让公司亏本。
处于利益考虑,得不偿失,因此早早的收手了,彻底放弃台湾殖民地。
而鞑清一直想劝降郑氏,前前后后几十年一共谈了九次,向郑氏开出了各种条。
从登岸、剃发、易冠、称臣、派质子入京等条件,一直谈到不登岸、不剃发、不易冠、不称臣入贡即可等等,后因局势变化而强行攻打。
在这个时空,没有明郑势力,也没满清势力,日本更是在搞内战。
在整个东方,只有大明日渐强盛,尼德兰人将要全力面对英国佬,不得不来和大明搞结盟,依靠大明维护东印度公司在南洋的利益。
因为一但英荷战争爆发,他们在欧洲的本土将会很忙,完全顾不上东方世界了。
这些年来,尼德兰人多少也看出大明皇帝的野心,不过他们的殖民地在印尼一带,和大明之间还有西班牙的吕宋殖民地,大明要向南洋进军,也是先搞西班牙。
尼德兰人做梦也没想到,大明皇帝要在今年进行下西洋的活动,而且他一眼就相中了马六甲海峡!
这时的大明,国内安定,四方皆定,大明的统治十分稳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
特别是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尤为迅猛,商品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急需大规模的往海外开拓世界市场。
大明经过十几年的重农政策,以及农业科技的加持,目前已经完成了农业变革,正在进行着商业革命,向着商业强国崛起。
随着贱籍的废除,劳动雇佣关系的建立,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矿冶、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随着东南沿海城市的不断开埠,大明海外贸易日益发达,对外移民不断增加,
此外,天武新政废除民间造船限制后,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大规模的海船建造业,朝廷更建立起了规模庞大的官营造船业,除南京船厂外,在苏州、松江、镇江等地均设有官厂。
工商业的繁盛,造船业的发达,航海经验的积累,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航海知识的增加,这一切都为大明重新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
朱慈烺没有因天武新政的功绩而陶醉,他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以往的“宣扬国威”上,这次组建下西洋的船队,是以更加开放的思路,为建立起一个前无古人的蓝海帝国打前锋。
整个大明帝国,从皇帝到百姓,所有人的观念基本都已发生了转变,对外拓展势不可挡!
大航海时代,海上航行的实力,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海船的鼎盛,又象征着国家的富强、技术的发达,文化的进步。
明初时,大明走的是和平外交模式。
明太祖朱元璋积极主动发展与藩国的邦交关系,还制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试图构建一个以大明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这种外交政策影响了大明三百年。
朱慈烺不追求“四海宾服,万邦来朝”的目标,而是要开辟唐宋以来出现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改变全世界的价值观,让全世界都认识到大明的强盛!
在此基础上,朱慈烺还开始了一系列更大的手笔。
大明以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