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不可能三角形(第1/2页)
作品:《何日请长缨笔趣阁》其实肖文珺算是典型的“灯下黑”,临一机的木雕机床就是她设计的,而且这个设计为她带来了好几百万的专利费收入,让她从一个苦哈哈去给人讲课攒钱买笔记本的穷大学生,一跃变成清华校园里数得上号的隐形富婆。据她自己猜测,她很可能是清华学生中的首富,除非还有其他像她一样低调的大款。
前些天在琢磨模具铣床新思路的时候,她就隐隐约约地觉得自己脑子里有一个什么想法,却又始终抓不住。她被传统加工中心的套路给限制住了,总想着在这个概念底下进行创新。而但凡她能够想到的点子,国外大公司的设计人员都已经想到了,而且已经注册了专利,让她抓耳挠腮,无从下手。
刚才站在家具展厅里,摸着衣柜柜门上的花纹,她突然悟出,自己这些天的思路完全是走偏了。模具制造其实就是在金属表面上雕花,直接套用木雕机床的思路就好了,为什么要把自己囿于加工中心的设计套路呢?
从原理上说,木雕机床也是一种铣床。她最早设计长缨木雕机床的时候,就是参考了仿形铣床的设计。但随着长缨木雕机床的一次次改进,其与传统铣床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偏重于使用小刀头的精细加工,强化了“雕刻”的概念。
传统的加工中心当然也可以用小刀头进行精细加工,但其主要功能却是较大尺度范围内的铣削加工。在模具加工中,如果模具的尺度较大,细节要求不高,则采用加工中心是比较合适的,其加工效率更高。但近年来消费品越来越倾向于精致化,对模具的精细化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加工方法就有些不适合了。
比如说,过去用树脂做一个杯子,从上到下都是光溜溜的,模具的设计和加工都非常简单。而这些年,市场上开始出现表面带有图案或者文字的树脂杯,这些图案或者文字当然不可能是后期雕刻上去的,只能是在模具制造时就雕好,生产时一次性注塑成型。
要制造这种带有图案或者文字的模具,就涉及到了精细加工。用传统的加工中心来进行这种精细加工,可以说是高射炮打蚊子,倒不是说打不下来,关键是效率太低了,许多能力完全是被浪费的。
肖文珺原来的设计思路,是提高加工中心的精细加工能力,这就意味着同一台加工中心既要能够进行大开大合的铣削作业,又要满足头发丝上雕花的精细加工要求,其结果自然就是增加了机床的设计难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机床的生产成本,最终失去价格优势。
国外的加工中心走的就是这条路径。它们不在乎成本,自然能够做到二者兼顾。反正用户爱买不买,如果你不买它们的设备,你就无法制造出精密模具,就会失去高端模具市场。普通模具和高端模具之间有着几倍的差价,能够制造高端模具,就能赚到超额利润,机床厂家从这些高额利润中分走一杯羹,也是合情合理的。
消费品的升级换代,就是一个收取奢侈税的过程。就比如茶杯是用来喝水的,只要能够装水就是一个合格的茶杯。如果厂商满足于制造一个装水的容器,那么他们是赚不到钱的,要想赚大钱,就必须在茶杯上做各种文章,比如改个什么艺术造型,在茶杯上刻一部红楼梦啥的。
要制造出一个刻着字的茶杯,需要更高级的材料,需要专用机床,还需要有专门的设计人员,能够养活一大批人,而最终得到的产品,依然不过是一个装水的杯子而已,其实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什么新的福利。
西方国家的人均gdp一度是中国的几十倍,并不意味着西方百姓就是每天吃大鱼大肉,大量的gdp都是体现在这些奢侈税上的。一枚国际顶级奢侈品牌的回形针就要卖几十美元,说到底就是钱太多,不这样折腾不行。
中国对外开放之初,主要是承接国外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一些低端消费品,因此对于模具的要求也比较低。随着低端消费品的生产完全被中国企业包圆,自我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一些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企业开始进军中高端消费品市场,中国制造的档次和品质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高端模具的巨大需求。
叶永发的新塔模具公司,早些年做的都是低端模具,用傻大黑粗来描述十分恰当。这些年,新塔公司开始转向高端模具制造,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机床的不匹配。
要制造高端模具,就需要高档机床。高档机床市场基本上是被国外机床巨头垄断的,人家生产的机床性能好,加工精度高,但价格也同样高得离谱。叶永发计算过,如果完全使用进口机床来生产模具,自己在模具上赚到的利润,会一分钱都剩不下,全都白白送给外国机床厂商了。
正因为这样,叶永发找到了韩伟昌,希望国内机床企业能够向他提供适合于精细加工,同时价格低廉的机床。除了新塔公司之外,井南、明溪等几个沿海加工工业发达的省份里,还有许多类似的模具企业也有同样的需求。据粗略估计,这个市场一年至少能够提供五亿元以上的需求,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地增长。
市场很诱人,但也需要有过硬的产品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