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四章 印规(第1/2页)

作品:《鉴宝直播间最新章节

然而,刘老和楚梦瑶却马上反应过来,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又输了。”楚梦瑶有点失神地说道。

刘老也一脸复杂地看着胡杨,心里感叹,这个年轻人如此被看好,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是清朝仿的,那是什么时候仿的?”徐宏问道。

胡杨笑了笑:“明朝仿的,而且,它同样是永乐年间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过,两者来自不同的窑口。

刚才说过,景德镇烧出这种翠青釉之后,官方就不再跟龙泉窑订购青釉瓷器。那么,如果是你经营龙泉窑,你会怎么做?不去研发这种产品吗?”

大家一听,顿时全都明白了。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一切就说得通了。龙泉窑不甘心自己的官方订单被夺走,于是也下足功夫去搞翠青釉,毕竟龙泉窑的青釉瓷器是有底蕴的,要模仿的话,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终究还是比景德镇差了一点。

即便如此,这一件龙泉窑出品的翠青釉,放在今天,依旧是一件难得的宝贝,价值超过六百万,不是什么稀奇事。

“小胡说得没错!我和小楚都大意了,没有想到这个可能性,终究还是输了一筹。”刘老非但没有不堪,反而挺欣慰的。

或许,在他看来,这是古玩行后继有人的好事,又怎么会不堪?

而且,因为胡杨的发现,也让他们避免了损失。要知道,这件龙泉窑的永乐翠青釉盖罐拍卖的话,一千万上下是不成问题的。

如果按照原来的鉴定拍卖,顶了天就是五六百万,差了几近一半的价格,好几百万的损失,不是小数目。

那么,不管怎么样,对胡杨还是要有点感激之意吧?

想到这,刘老取出一件九十度折曲的折尺,送给胡杨:“小小意思,不成敬意!不要推辞,不是小胡你的话,我这里的损失更大。”

胡杨想了想,还是收下:“那我就替我的朋友感谢刘老馈赠了。”

说完,又跟直播间的观众们说道:“刘老这一件印规,也叫印矩,价值不凡,大概值四五十万的样子。一会,我也一同送给大家,就看你们谁运气好。”

如此一来,原本一个名额,现在变成了两个名额,增加了中奖概率,令直播间那些观众们振奋不已。

四五十万,这相当于买彩票中大奖了呀!

通过胡哥的介绍,大家才了解到,折尺一样的东西,叫印规。

印规初时很简单,专门的金石字画店铺中有售,依然是楠木或红木制作的“l“字形印规,长不过10厘米,厚一般在5毫米左右。但印规一进入文人之手,就由工具上升为文玩。

据载,清代的皇宫中专有为皇帝盖宝玺的人。像皇帝的诰命、下传的圣谕、书写的墨迹都要钤印,若印章模糊不清,连歪带斜,盖印之人肯定要脑袋搬家。钤印之时,先找准位置,再将印规放上,印章紧贴印规内侧直角钤下,永不会歪斜。

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规范盖印的工具。

不过,这种东西,现在几乎没有人用,大家盖印都很随意,没有什么规矩可言。

“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盖印还要用工具辅助的,以前没听说过印规这样的东西。”

“可怕,盖印不正,要砍头,以前当盖印的太监,风险很大呀!”

“正常,古代的规矩其实是最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宫、皇帝、皇命等这些东西的,都很危险,做好随时被砍头的准备。”

……

大家认真想一想,印这种东西,从一诞生,就是很严肃、很权威的一种重要物品。

三代之印虽不可考,但春秋战国时代已经是印信大发展的时代,且不说帝王之印如何尊贵,文武百官各有官印在手,发号施令,行使权力。

秦始皇大统一之后,印的使用更加严格且具有相当的政治意义。印是权力的象征,旧时县官升堂,其案上必将官印摆上。而印进入民间之后,商人交割房产地契,书画家题诗作画,都会用印。

那么,凡是介于规矩,印的使用、规范、位置、大小都有了相对统一的规定,印若盖在很重要的地方,必须要不歪不斜,位置要不离不偏,方才有效。

如果钤印不正、模糊不清,一来公信力不够,无法堂而皇之、行事有名,二来容易弄虚作假,显得有些乌龙。

印矩开始使用时很是简单,有点像木匠使用的三角尺。然而,古人讲究用度,时日渐久,便有了各种材质的印矩,象牙、金银、兽骨、名贵红木均有制作,且雕镂图案景物,嵌刻诗词书画,一时间风景无限。

印矩进入文房清玩之后,花样更多。一方面是以如此方法矜印,绝无盖章方位歪斜、乱位,保证书画空间之美。另一方面是古代文人视吟诗作画为传世大事,一般不厌其烦,不厌其琐碎,文房四宝,闲章纸镇,再加上红袖添香持印矩,可谓人生至乐。

就像刘老拿出来的这件印规,是一件鎏金的物件,其中一面还有精美的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