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近臣之殇(第1/2页)

作品:《汉世祖皇帝

第793章近臣之殇

“张中使!”

停下登车的动作,李涛候于亭前,俟其靠近,拱了下手。表情很恭敬,敬的并不是张德钧,而是他背后的皇帝。都不需费神多想,张德钧此来,必然是奉刘承祐之命。

张德钧翻身下马,脸上的笑容微显矜持,朝着李涛道:“见过莒公!公好快的手脚,小的差点就来迟了啊!”

“范相公!”又朝着范质行礼。

范质仅点头以作示意。

“不知中使此来,有何指教?”李涛问张德钧。

“在莒公面前,小的岂敢谈指教二字!”张德钧姿态放得很低,谦卑地笑道:“只是奉官家之命,给莒公送点东西。”

说着,手一伸,跟在身后的卫士立刻奉上几样东西递到手里,由张德钧亲自交给李涛。李涛表情庄重,双手接过,十分珍视的样子。一张卷轴,一张制书,一方铜印。

解开系带,打开卷轴,是一幅字,认得出来,是皇帝亲书,墨迹还未干透,根本算不上名家大作,但气势磅礴,气韵通畅。但重要的,是印有皇帝的私章,那便是价值所在。

当然,更重要的,是卷轴的内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从中,隐隐能够感受到皇帝的慷慨与勉励之意,李涛略愣,明显勾起的疑思。范质在旁看了,笑眯眯地对李涛道:“莒公,陛下的期许已然很明显了,还不到你归养田园之时啊!”

收起御字,李涛又打开制书察看,一道委任制书,由状元董淳所作,文辞华丽,立意清晰,以李涛为荆湖巡抚,代天巡视荆湖南,抚慰士民。

“恭喜莒公,陛下与朝廷,还需你费心出力啊!”李涛道。

那方铜印,自然是巡抚的官印了,收起皇帝所赐,李涛提袖攘袂,朝向开封,长身拜倒:“臣叩谢天恩!”

起身,李涛意气明显上扬,原本萦绕于心头的阴霾与消沉,一下被扫空。说到底,他李涛还有壮心,还能为大汉发光发热,哪里甘愿就这样凄凄凉凉而去。

“荆湖巡抚.”呢喃了一句,看向范质:“我记得,乾祐五年的时候,文素曾以河东巡抚之职,北上巡察?”

范质点了点头:“看来,陛下还是对荆湖不放心,是欲以公镇抚之啊!”

“但这权责划分,似乎有些模糊!”李涛有所迟疑。

闻言,范质说道:“当年我巡抚河东,是以检察河东刑狱的名义。莒公之任,如不明晰,确实不妥。我回朝之后,当向陛下进言!”

范相公又有可谏之事了。

巡抚一词,出现得很早,前代也有“巡抚使”之任,不过如今大汉朝巡抚,却有刘承祐“草创”的意味在里边。就目前而言,在刘承祐的心里,这还是个临时差事,职能上主监察,就如两汉之刺史,可专本密奏,却无插手地方政务之权。

当然,针对荆湖,刘承祐不明晰其职权的用意,也是他心头也还在犹豫,是否效仿明清,将巡抚制度化,地方化。

在此番出巡的过程中,刘承祐就发现了,布政使之职,负责一道之政务,虽则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并且统一道政,但政令之所出,悉从道司,权力还是有些大。

这几年,不断有人拿王朴在淮东的表现来做文章,进言奏事,虽然都被刘承祐压下了,但他心里,又岂会没有一点想法?

当然,设立巡抚,也只是刘承祐试行的举措,以荆湖的特殊性,毕竟新取之地,军政难称稳定,又方发弊案。让李涛去荆湖,也是恰逢朝中政局变动,欲以他这个宰相,替朝廷抚镇那广大地域,监察制约道司,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并且,李涛年轻时,避乱中原,也在湖南任过职,有过经历,南去很合适。

具体的用意,还需李涛细细揣摩。

“李涛走了吗?”崇政殿内,看着回来的张德钧。

“小的回宫前,莒国公已然起行了!陛下所赐,悉与之,莒国公涕零拜谢!”张德钧平复了下急归的气息,答复道。

“送行的人多吗?”刘承祐又问。

“小的在途中,见到了不少人,大小官吏,当有数十人!”张德钧说。

刘承祐点了点头,道:“毕竟是多年宰相,名望在此啊!”

“你去吧!”摆了摆手,刘承祐说,话音方落,又吩咐着:“去唤赵普来!”

“是!”

未己,赵普快步而至,拜道:“陛下有何吩咐?”

刘承祐放下手中笔,询问道:“赵曮呢,朕这几日,都未见其身影!”

赵普平静地禀道:“赵承旨抱病,陛下也与其沐假,故而在家休养!”

闻息,刘承祐眉头皱了皱,略作思忖,突然问道:“赵上交呢?”

“四日前,已然启程离京,前往邠州上任了!”赵普说。

因荆湖弊案,赵上交举荐赃吏,又被挖出了过去一些不合制的行为,赵上交坐贬邠州,任判官。

此时,回忆起这件事,刘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