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九章 孰优孰劣(第1/2页)

作品:《国潮1980正版

孰优孰劣

,国潮1980

中西方商业文化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儿。

究其原因,还是文化历史不同发展方向,所导致的价值观的差异。

西方人的历史短暂,又长期靠宗教解决精神需求,对于人性的研究和理解比较肤浅。

尤其西方发达国家的辉煌无不建立在殖民主义,烧杀掳掠的基础上。

尝到了霸凌甜头,他们在商业活动中也就一直都倾向于成就取向。

重功利,也信奉个人主义,充满了野蛮的侵略性。

而华夏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没有神权对国家统治进行干预的土壤。

为统治者掌控国家便利,所有的经史子集几乎都是对人性和人心的理解。

所以就连我们的封建帝王都把自我节制,戒急用忍,当成必要的功课。

非常懂得“和”字之重要,在政治上运用权术,追求的是一种平衡状态。

何况华夏大地的经济基础又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上的。

华夏的老百姓生活比较稳定,能够较长享受太平年月的安居乐业。

所以华夏民众对政令调度和执行,也远比西方人顺从。

集体主义在潜移默化中早已深入民心。

为此,传统的华夏商人,在商业活动里往往更看重声誉地位和关系背景等因素。

重视与人合作,保持同业和谐,会主动行善举,可以称作归属取向。

至于孰优孰劣?

如果抛开其他因素的干预,只分析商业模式的性价比和对社会的影响,这其实完全就是一目了然的事儿。

但很可惜的是,由于曾经科技水平落后和国家发生动荡的原因,华夏的商业伦理在当代基本泯灭。

已经不再为人所知,不再为人看重了。

而用强盗的方式取得巨大成功的西方商业伦理却被世人推崇,好像成了唯一的真理。

这不能不说,真是人世间的莫大笑话!

不过好就好在,共和国已经恢复了国家稳定,在商业领域也放开了管束,终于为华夏传统商业文化的复苏提供了条件。

像宁卫民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走在这条路上。

他不是不懂得可以用专利去胁迫别人。

要是上辈子的他,肯定毫不犹豫就这么干了。

可这辈子所见所闻,所知所学,已经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

他反而认为这种行事方法是一种急功近利,为自己埋雷的愚蠢选择。

因为他已经体会到真正的商业市场,不论成熟与否,都是复杂环境,受到不同的制约。

任何企业都脱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绝不能只专注自身的壮大。

尤其是对于产品性能差不多,很难做到明显优势的行业,就更是如此。

最终一个企业能否做大做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外部关系和谐与否。

说白了,虽然内部外部的关系对企业都很重要。

但内部管理理顺比较容易,而维持阿浩外部关系是特别难啊!

西方人的着眼点,完全是本末倒置,给整反了。

而像曾宪梓这样有能力,有才干,又有道德的合作伙伴,完全可遇而不可求的。

正所谓强扭的瓜儿不甜,他干嘛非得在人家心里埋上一根尖刺呢?

难道日后还要让皮尔卡顿公司永远防备金利来会回捅一刀,那这样的合作又能维持多久呢?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虽然表面上他已经放弃了胁迫的方式,但这种可能性终究是客观存在的。

拥有专利的皮尔卡顿公司始终是占有主动性的一方,能够对金利来的选择形成足够的威慑,即便是达成合作后也是如此。

而且曾宪梓也不能不为此深感承情。

再加上金利来由下及上的商业方向和皮尔卡顿由上及下的商业方向,相向而来。

双方可以合作基础和项目简直太契合了。

任何一方都能从中获得莫大的好处,谁都实难舍弃。

于是当曾宪梓在得到充分的时间,对这份合作计划书仔仔细细,认认真真的研究之后。

接下来的正式谈判进行的非常顺利,也非常高效。

完全不同于西方人谈判时经常会出现的场面。

没有唇枪舌剑,没有人摔杯子砸碗,没有歇斯底里的拍桌子咒骂。

双方的参与者都知道怎么给面子,怎么维护彼此的体面。

所以几乎是在一团和气里,仅仅花费了一两天的谈判时间,双方就签订完成了大部分的合作条款,可谓成果巨大。

具体说来,双方首先约定共同出资二百万元,组建易拉得领带公司。

由于皮尔卡顿占据专利优势,宁卫民要求出资八十万,占据百分之六十的股份。

而金利来也对此表示认可,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