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大师云集】(第1/2页)

作品:《香港1968年

5月3日,今天阳光明媚,天上的太阳散发着温暖的气息,照射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香港中文大学内外,早已被赶来听课的学生、采访的记者,围堵的是水泄不通。

大礼堂内,密密麻麻的人流,三五成群的交流着。

霍耀文跟在张承颐身后走了进来,一路上也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身影,像徐訏、刘以鬯、张爱玲等人。

除了这些书写文学系较强的作家文人外,还有梁羽生、金镛、亦舒、倪框等当代在武侠、科幻、言情等领域有较强代表性的小说作家。

张承颐带着霍耀文一路朝内走去,片刻就来到几个人的跟前,介绍道:“耀文,这位就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校长李卓敏先生。”

“李校长你好。”霍耀文见过李卓敏几次,但并没有打过交道,这也算是第一次交谈。

李卓敏伸出手热情道:“霍先生久仰大名,之前虽然见过几面,但却一直无缘相识,这次很感谢你能来参加这场亚洲文化交流会。”

霍耀文谦虚道:“李校长说笑了,这么大的一场文学盛会我怎么可能不过来学习学习呢。”

“霍先生,我给你介绍介绍,这位是我们中文大学的教授徐訏……”

这场由中文大学举办的亚洲文化交流会,算是开放式的。虽然条件放的很宽,但也并不是什么人都能进来,能来这里的几乎都是在现今亚洲文坛都颇具知名度的作家文人。

来的文人作家一多,又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所以难免会被放在一起比较。

就在交流会开始的前几天,港澳台、日本、韩国、马来、新家等地方的媒体报纸就开始宣传起这场战后几十年后最为盛大的一场民间文化交流会。

随着话题的,为了各自报纸的销量,他们从报道这场文化交流会,开始延伸到来参加交流会的一些作家和文人。

从南洋一带来的文人作家,相对来说人数是最少的,大约只有二十多个,而且大部分都是年纪超过五十岁以上的华人,深受多年前五四运动的影响,他们的文学情感和写作风格都偏向港台。

而此次从日本来的作家人数,是全场之最,总共有二十二人!

有数年前跟霍耀文有过一面之缘的小松左京,情爱大师渡边淳一,日本当代推理大师横沟正史,还有日后获得诺尔文学奖的大江健三郎等等。

棒子国这次来参加亚洲文化交流会的人数仅次于东瀛,一共来了十四个人,这些人都是在棒子国最有名气的作家,例如棒子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黄顺元,于1957年写出《受难的第二代》初入文坛的河瑾灿,《汉城,1964年冬》的作家金承钰,长篇小说《广场》的作家崔仁勋等人。

这次来的民间交流团是棒子国文坛近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外出交流。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当下棒子国政府大力的对开放政策,听闻香港中文大学要举办这场亚洲性的文化交流会,也是第一时间就通知下去,召集了棒子国最知名最有代表性的一批文人作家来此参加交流会。

如此之多的文人作家汇聚在一起,是近二十年来亚洲地区难得的文学盛况,正可谓是大师云集。

……

大礼堂的一角。

倪框、亦舒、金镛等人正在聊天。

这时走过来几个人。

领头的一人先是用日语和三人打了招呼,旁边的翻译人员进行翻译。

“这位是武侠作家金镛先生,这位是言情作家亦舒女士,这位是科幻作家倪框先生。”

听着翻译的话,小松左京先跟三人礼貌的打了个招呼,随即问道:“不知道几位看没看到霍君,我这边有个朋友非常想要认识认识他。”

亦舒一听这几个日本人是找霍耀文的,连忙用手一指道:“在那边。”

小松左京见状,立马又是说了一顿感谢的话,带着身后的几个人朝着霍耀文的方向而去。

“搞什么!”

等人都走后,倪框方才显露出不悦之色,说道:“哪有这样的人,不都说日本人很礼貌吗?我看他们就是没事找事。”

近些年随着霍耀文的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大,倪框虽然心里还记着几年前的恩怨,但也知道两人已经不再一个级别了。

来参加这次文化交流会,倪框本着眼不见为净,看到霍耀文后也是提前退避三舍,却没想到还是被几个日本人的问路给烦到了。

“行了哥,少说两句。”亦舒没好气的白了倪框一样。

“我知道了。”倪框撇了撇嘴。

一旁的金镛看着霍耀文所在的地方,周围已经围聚了不少人,不由感叹道:“还是霍先生的知名度高啊,今天来参加交流会的人,好多都是奔着他而去。”

明报报道过很多有关霍耀文在海外多么多么受欢迎的新闻,金镛作为老板自然也看过,只不过以前一直是当个新闻来看。

可今天见到来参加交流会的国外作家,几乎有一大半的人都直接奔着他而